本书从“逆全球化”背景这一视角出发,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抽象与具体结合中寻求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主义“自由人的联合体”所具有的理论契合点,并结合中华优秀文化思想的延续与传承,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实践路径和价值研究,特别是这一理念对人类社会发展、世界文明发展的意义。
本书以1999年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及其制造“科索沃模式”为背景,对巴尔干地区的民族、宗教、国家历史变迁进行了梳理,回溯了帝国霸权制造巴尔干“火药桶”的历史脉络,重点对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时期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探讨,揭示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利用他国的民族、宗教问题推行“新干涉主义”的霸权行径,指出这一重
本书着力从学理层面对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在时代境遇中的理论创新进行深度剖析,从实践层面对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在时空转换中的外化表征进行现实探讨,通过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双重考察,辨析这一历久弥新理论在新时代的深刻内涵与价值旨归,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蕴与强大生命力,以期为基于交往的人类社会文明新形态在世界范围推进,构建当今世界
本书作者玛丽·克里斯蒂娜·斯克玛佐恩和杰夫·佛朗哥通过各种来源的史料,包括游记、官方信函、报纸等,同时,根据《值班日志》(LivrodeQuarto,写作《航海日志》(LivrodeBordo))和《舰上人员登记册》(LivrodeSocorros)),详尽记叙并分析了维塔尔·德·奥利维拉”号护卫舰舰上生活和困难,其原
本遗孤是侵华战争的亲历者,是战争无辜的受害者,也是记录侵华战争的“活化石”。2023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是中日关系处在承前启后的重要节点。虽然侵华战争已经结束70余年,但这段历史依然能影响中日关系的走向。日本遗孤是战争遗留问题之一,记录战争受害者与幸存者的有关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记忆和情感态度,还历史以本来
斐济是最早与中国建交的太平洋岛国。斐济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扼南太地区的十字路口,是南太各国之间往来及通往域外国家航线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诸多国际组织南太地区办事处和区域组织秘书处所在地。本书在梳理建交前两国关系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1970年斐济独立后与中国关系的发展与演变,深刻剖析了影响中斐关系变化的复杂因
本书旨在探讨战后特别是近年的欧洲战略问题以及中欧关系。其中,欧洲战略问题部分主要介绍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与特点,阐述俄乌冲突与欧洲“战略自主”。中欧关系部分既论述了中国与欧盟从建交到“蜜月”再到“婚姻”关系的发展历程,也论述了中英关系、中法关系、中德关系、中国与中东欧关系。同时,本书还对中美欧三角关系、中欧“一带一路”合作
本书为《中国与国际发展:形势与展望》年度报告的第二部,继去年首部报告,延续国际发展的议题主线,全面呈现国际发展与中国发展合作2023-2024年的最新形势和实践,对全球发展挑战与机遇、地区和国别发展合作实践以及主要发展议题的国际趋势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综述篇,第二部分是专题篇,第三部分是地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就国际关系若干问题的研究成果的集成。全书分为国际经济合作、区域与次区域合作、全球安全治理三个部分,对第三方市场合作、新区域主义视角下的东南亚经济合作、RCEP框架下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路径、171合作中的欧盟因素、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南太平洋岛国的实施路径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理论分析。
《区域国别学》(第五期)共收录9篇具有较高水准的学术文章。首先,本期策划了“非西方国家宪法研究”专题,其中的6篇文章以国别为基础,聚焦于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四大地区——东南亚、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和西亚北非的若干国家,探讨了宪法在这些国家的发展历程、功能及特征等。上述研究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非西方国家宪法研究的丰富面向,旨在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