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系列:山家风味》一书是以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轴为经,以秦岭山脉的地理空间为纬,选取了一年四季中具有代表性的食材来体现山居生活的家食之道,并由此折射人与自然之间休戚与共的伴生关系。该书从乡野视角描绘和阐述了饮食文化所包含的风土要素、人文内涵及美学意味。后工业时代促动的城市化发展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隔膜,快节奏的生活和充
专著,恩施茶叶以独特的口感和工艺享誉全球。本书以恩施茶为主题,综述恩施茶的方方面面,是一本恩施茶叶地方志。 本书内容详实严谨。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文献资料整理、恩施茶人口述等方式,详述了恩施茶叶发展历程,论述了恩施茶叶生产、加工、贸易的情况,重点研究和介绍了恩施玉露、宜红、恩施富硒茶,并对茶人故事和茶俗进行了专门的介绍
民以食为天,吃是中国人总也绕不开的话题。春笋夏瓜、秋藕冬薯……二十四节气里藏着美味的秘密,跟着节气吃美食,也是对身体好的养生。立春吃春饼,清明吃青团,端午吃粽子,冬至吃饺子……本书以二十四节气为轴,精选90多种应季食材,做出100多道时令美味,养生、保健、治未病。还有40多个养生小课堂,帮大家远离春困、流感、过敏、失眠
这是一部记述古人日常饮食细节的历史通俗读物。作者通过大量阅读,从古代史书、笔记、诗文、文献以及绘画、器物中爬梳、考辨,铺陈出一幅幅烟火漫卷的古旧图景,以微观视角,打捞掩埋在历史烟尘里的日常人生,勾勒出三千年来那些“食客老饕”的饮食背影。该书既遵循了历史
2020年,苏州市科协从距离生活最近同时最经典的“乡愁文化”——食物入手,在苏州大市范围内发起了一场以苏州乡土美食为载体,以课题为导向,融入了科学精神、科学方式、方法培养的大型调研活动。157所学校258个团队针对“苏州的青团子为什么这么绿”“碧螺春真的有果香吗”等60个课题,进行了植物学、食品化学、地质地理、民俗文化
宜红茶创制于19世纪中叶,至今约150年历史。1850年,俄商在汉口购茶,由宜昌转运汉口出口的红茶,被取名为“宜昌红茶”,宜红因此而得名。2017年宜红被纳入欧盟公布的与中国互换100个地理标志产品清单,它也是万里茶道上罕见的“外贸茶”,由茶商捐修的骡马驮运道以及宜都茶港区、码头、宜都红茶厂旧址等遗存,是万里茶道上不可
对饮食文化的技艺、文脉、民俗、艺术等多方面的传承与延续,是保护和传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树立中华饮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本书内容主要包含了青岛市省省级非遗及部分地区的非遗美食共计38种,主要分为小食、冷菜、热菜、面点四个大类进行详细介绍和描述。同时,还也结合了每道非遗美食的历史传承、地域文化背景和制
本书通过项目载体设计重新组织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在“做中学”的任务驱动方式下逐步展开与深入;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通过岗位工作的流程化设计,再现岗位技能应用的工作情境,培养学生以“任务清单——任务导入——任务分析——知识准备——任务分工——任务实施——任务评价”的工作逻辑思路展开技能训练与学习。本书共分9个项目,以项
本书共18章,涉及面条、馄饨、饺子、元宵、粽子、粥、米粉、豆腐脑、豆汁等十余种煮制食物。作者结合历史文献、考古实物、古代绘画、民间风俗、当代餐饮习惯等不同的资料,寻源探幽,从每一种食物的起源开始追索其发展、流变、制作工艺以及在各地呈现的不同面貌等。
本书共27章,主要论述对象为煎饼、烧饼、火烧、肉饼、素馅饼、月饼、玫瑰饼、春饼、薄饼、韭菜盒子等,内容包括中外饼品的不同成分和味道、饼的形制与装饰、制饼炊器炉具的不同及发展变化、古籍文献中对各类饼的记载、不同饼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中国饼品的原创与创新等。从人类日常生活所需来看,本卷论及的饼涵盖了小吃、糕点和主食三大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