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详细论述布鲁塞尔历史的名著,它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从古代至近代初期布鲁塞尔的沧桑变迁,全书共分为三卷。第一卷以时间为脉络,细腻地勾勒出布鲁塞尔的城市发展历程,其起点可追溯至古罗马的悠远岁月,直至西班牙人的入侵迫使布鲁塞尔投降,为这一卷画上了句号。在这一漫长的时间跨度中,中世纪布拉班特统治者的频繁更迭占据了大量的
本书探究现代英国的礼仪与文化起源,向我们展示近代早期人们特别是英国人如何通过言语和举止来凸显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发展自己特有的礼仪与文明,指出文化相对主义的早期起源,并追溯新的文明形式的发展过程。 作者对文明有独到的见解,用丰富的史料与生动的轶事引证自己的观点。该书有助于我们改变以往对礼仪与文明的刻板印
简奥斯丁的小说迷们将跟随英国皇家历史学家杰里米布莱克,一同去参观奥斯丁所生活和写作的客厅、村庄,去一探18、19世纪的教堂,度假地和战场。本书以奥斯丁的作品为中心,深入探讨了简奥斯丁所生活的时代的英国社会、文化和历史,全面展现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的社会风貌,呈现了奥斯丁时代独特的文化风景。简奥斯丁所生活的现实世
这是一部年鉴派风格的中世纪文化史名著,作者采用结构主义、象征主义和心态史的理论方法,力图从总体上把握中世纪人是如何看待他们周围的世界的。中世纪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宗教行为都受到当时世界观的制约。本书通过中世纪的通俗文学作品——如英雄传奇、史诗、骑士传奇、吟游诗人的爱情歌曲以及但丁的作品,还有众多拉丁文著作,来探讨中世纪
本书译自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主编的《记忆之场》三卷本的《共和国》卷。原著《记忆之场》是当代法国史学界深具影响的历史著作之一,汇总了法国集体史的研究成果,是一部经典的有关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本书作为《记忆之场》中文版的第二卷,包含了《共和国》卷中的“教育”“纪念活动”2个部分,考察了《双童环法记》、第三区教
德意志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霍亨索伦王朝崩溃后,在魏玛小城制定宪法,采用共和宪政政体,史称魏玛共和国。魏玛共和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次走向共和的尝试,于德国十一月革命后诞生,因希特勒及纳粹党在1933年上台执政而结束。魏玛共和国存在了14年左右,长期处于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却具有惊人的创造力,在德国历史上写下了璀璨光辉的
本书为了解维京时代提供了一个迷人的全新视角,传统的维京人历史以英格兰为中心的描绘话语,实际上只展示了维京世界很小的一部分,作者打破这一限制,为读者呈现维京人从斯堪的纳维亚到丝绸之路的庞大贸易和征服网络。以一颗由红玉髓制成的小珠子为引,从发现它的英格兰墓地追溯至它的起源地——印度古吉拉特邦的作坊,读者的视角从西欧转向北欧
本书突出了当时的“选择感”。作者对当时很多事件进行了精致入微的迷人的描述,比如第一章中的维也纳会议。利用这种细节描绘,作者构建了一幅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的历史图景。同第一卷一样,第二卷依然是结合了历史的沉重感同令人炫目的大量花边细节,行文浓烈华丽,壮美高贵,严肃优雅。而译者准确地再现了作者的这种风格。总的说来,这是一部值
《欧洲中世纪史研究论文选粹》以论文集的形式围绕“政治·权力”“城市·经济”“立法·司法”“观念·论说”等几大版块对欧洲中世纪史展开系统研究。
《俄罗斯北方边陲实录》英文版于2010年首次出版,一经出版即深受读者欢迎喜欢,在2013年之后多次再版。本书根据作者在俄罗斯北方边陲(北极)与当地人的访谈内容、获得的田野调查信息为蓝本,用平实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俄罗斯北方人对自身、俄罗斯南方人和西方近邻挪威人的身份解读,同时让读者了解俄罗斯北方边陲的人情风貌和社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