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认知与阐释东方和中国的重要图书。本书延续、修正、深化了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概念,通过更为缜密的历史文献梳理和更为精确的地理测绘数据,厘清了“丝绸之路”南北两线的具体走向,并将“丝绸之路”向西延伸至叙利亚,首次强调了河西走廊及沿线长城之于“丝绸之路”的过渡和屏障作用,为见证中原、西域和
本书首次将“红海古卷”这个近年来埃及考古界,乃至世界考古界的一项重要发现及其研究成果,以简洁、流畅的文字和丰富精彩的图片介绍给古代文化的爱好者。这份古卷因在红海沿岸发现而得名,距今约4600年,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纸草文献,它向我们揭示作为世界七大奇迹的胡夫大金字塔是如何修建的,其修建过程背后是怎样的早期国家管理模式,建
本书通过对天水放马滩秦木板地图和长沙马王堆帛地图的细致考察,探讨秦汉时期聚落的空间特征,分析聚落分布的地理和行政因素。同时,以里耶秦简为核心资料,对乡里行政人员及其职能、行政模式、文书传递与行书人的身份进行了分类讨论。此外,还对秦汉时期主要的文书传递形式、行政文书在县域传递的具体情况、文书传递方式与交通地理的关系等进行
本书分为五章:第一章“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简单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与要素、审美体验、艺术境界和造园“意匠”等;第二章到第四章“园林动物景观营造”“园林诗画景观营造”“园林天象景观营造”,分别从动物景观、诗画景观、天象景观的角度入手,讲解了三类景观的营造对园林的作和以及营造技法,并提供了若干园林案例;第五章“园林雅俗
本书是浙大丝路文明研究团队联合本领域顶级学者,协力创作的国内综合性丝绸之路手册。全书分五个部分,全面介绍丝绸之路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系统阐发丝绸之路研究的核心概念、理论方法和学科特点,全景式勾画丝绸之路的路线、廊道与城镇,多角度剖析历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人物、族群和事件,深入揭示丝绸之路物质流通和文化交流的真
《水经注》顾名思义,就是给《水经》做的注。那么,什么是《水经》呢?《水经》是一部专门记载我国江河水道的古书,分三卷,作者是谁已不可考。从内容来看,应该是新莽、东汉时人起草,以后又经多次修订,到魏、晋时才最后写成,讲到的河流有一百三十七条,这当然很有价值。但是,不足之处就是讲得太过简略,只说某条河源出何处,流经什么地方,
丝绸之路由来已久。几个世纪以来,丝绸之路一直是充满异域情调的东方(或西方,取决于你的视角)的代名词。那么,这条连接欧洲和亚洲的贸易之路到底发生了什么?它能揭示古代和中世纪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吗?商人们通过陆路和海路进行广泛的贸易往来,不仅将各种商品带到世界各地,也将他们的思想文化传播到远方。丝绸之路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加广
作为中国历史上建筑年代最晚的帝王陵墓群,清西陵是中国古代陵寝建筑的集大成者,其建筑技艺之精湛、品种之齐全、保存之完整在中国皇家陵寝建筑中绝无仅有。清西陵拥有数百座古建筑以及数以千计的雕刻作品和绘画作品,徜徉其间,犹如走进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博物馆。432座古建筑,依据清代官式做法,在严格遵守森严等级制度的同时,又不拘泥于典
本书顺着黄河的脚步,走近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平原,介绍了河南、河北、北京、山东、天津的气候特征、区域产业、历史文化等知识点,并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分析其成因。同时,本书包含两个番外篇,介绍中国铁路发展史、黄河洪涝灾害和治理工程。
洪水、火灾、地震、疾病等重大突发灾害事件与“人类世”(Anthropocene)相伴而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反复经历的严峻挑战和重大威胁。人类社会如何看待变化莫测的灾害风险?防灾与避险行为是否会因为灾害风险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本书以城市雾霾、高烈度山区地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森林火灾4种类型的重大灾害事件为研究案例,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