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唯物史观及其社会形态理论与大的历史时代观,勾勒出相对完整的逻辑体系,揭示了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最后落脚在铸就中华思想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派上。全书共分六编,各编内容基本上按写作或发表时间排序,反映了理论创新循序渐进、与时俱进的品质。开篇绪论强调坚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全书主体结构由
本书分“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自然史和人类史”“人类历史的演进”“关于世界历史的研究”“历史发展的辩证观点”“历史研究的方法”“历史进步和历史评价”七个部分,梳理了经典作家关于历史的重要论述,呈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历史的基本观点。
《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以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文本为基础,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新的阐释,明确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所关注、所要解答的基本问题,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以实践为出发点解答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使历史唯物主义展现出一个新的世界图景。因此,
《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以近代思辨的历史哲学、现代批判(分析)的历史哲学和后现代主义的历史哲学为理论背景,重新审视和阐释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明确提出: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历史认识论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生长点,历史本体论和历史认识论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双重职能;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应以马
张静如教授是中共党史学基础理论的开拓者,是这一研究领域中成果最多、影响最大的中共党史学家,其代表性著作《唯物史观与中共党史学》立足于中共党史学科的发展要求,结合中共党史研究实践,分析解释中共党史学科基本的概念和范畴,涉及中共党史学的理论建构、研究方法等重大学术基础问题,从史学本体论、历史认识论与史学方法论角度对党史学科
本书根据实践与互动理论建立了线上、线下世界融合的校园生活与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关系集群模型,从而从理论视角上清晰阐述了社会生活网络化与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互动关系。本书通过对大学校园生活中诸领域的网络化社会活动问题、现状、机制等的分析,在应用视角上丰富和发展了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实践的内涵,为相关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著作是合肥工业大学余京华、唐莉两位教授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终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认真修改而成。该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维度为研究切入点,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为基本方法,秉持问题意识的鲜明导向,回应西方学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曲解与误读,旨在回归马克思主义的本真话语体系。全书共分为五章,主要研究了西方学界遮蔽历史唯物主义道
本书主体是伯林关于观念史的八篇文章,讨论了著名思想家马基雅维利、维柯、赫尔德、费希特和迈斯特等对人类历史的看法,梳理了乌托邦、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想的意义和影响。通过追溯各种意识形态从起源到极端形式的发展,引出对于人性的深层思考。作者援引康德的名言“人性这根曲木,绝然造不出任何笔直之物”,提出了如下哲学上的疑问:人类
本书围绕着平等观,选取了将近二十多篇文章进行详细的译注、阐释,意图从经典中挖掘出符合当代平等观念的思想与精神。并且借助选文务求全面、准确地阐释平等的基本内涵、权力和义务。如基于儒家经典的译注和阐释,说明平等不应该是一种无条件的平等,而是应该在承认人有天生(如体力、智力)差异和后天(地理、风俗等)差异的基础上,强调人们道
《西方大观念》是《西方世界的伟大著作》丛书的前两卷的中文版。《西方世界的伟大著作》是大英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的一套丛书,60卷,选取了西方哲学、文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及一些自然科学的煌煌巨著,涵盖的时代自荷马起至萨缪尔贝克特止。这套丛书的前两卷,Syntopicon,我们称之为西方大观念。它包括了代表西方文化最主要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