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英语阅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了解中国的社会、文化和时事。本教材共有6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2篇课文和1篇拓展阅读,以及一个项目任务。主题包括社会与文化、经济与金融、科技与教育、健康与环保、国际关系与外交,以及未来展望与中国梦的实现。通过这些主题,展示中国话题和中国表达,传递中国声音。每个单元的项目任
本书对于中国城市在全球社交媒体中的传播,选取具有重要性和代表性的社交媒体,针对其内容、接受、效果、机理等层面进行了系统合理的调研。本书采用了结合理论分析、机器学习、统计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多种具有前沿性的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通过对海量城市国际社交媒体传播数据进行挖掘,在城市国际传播内容生成、传受结构、效果机理方面进行了
本书以新闻定义、新闻文本定义、新闻价值、新闻文本价值为理论基石,以新闻本质、事件本质、事件组与事件集合为理论支撑,构建新闻理论体系。 全书共14章,涉及新闻定义、新闻的内在规定性、新闻事件组与事件集合、新闻文本、新闻与新闻文本的比较、新闻价值、新闻文本价值、新闻文本接受者、新闻信息采集、新闻文本构筑、新闻文本传受、
《新闻报道写作:非虚构的力量》提供了一幅新闻报道写作的全景图,它浓缩了作者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考成果,融合了业界与学界、中国与外国、近代与当下新闻精英的思想精髓,对新闻写作的核心技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析,精练、生动、完整地介绍了新闻报道写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知识体系兼顾学术性和趣味性,呈现方式轻松新颖,简明易懂,易
《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24)》以媒体融合的新质生产力为核心主题,对2023~2024年中国媒体融合实践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考察,促进数智深融、新质传播,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建设提供智库支持。全书分为“总报告”“形势发展篇”“专题篇”“案例篇”四个部分,全面分析2024年中国媒体融合发展现状、发展特征、存在的问题、前
《传播创新研究》是由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主办的学术集刊,致力于创建多元对话的传播创新研究学术空间。本集刊采用专家匿名审稿制度,评审标准仅以学术创新为依据,每年出版两辑。 《传播创新研究》深深扎根中国传播创新实践,以中国传播问题为出发点,感知中国传播的难点
从报业制度变迁角度看,近代报业经营史就是报业公司制建立和演变的历程。因此以公司制为视角,可将近代报业经营史划分为四个时段:19世纪初叶至20世纪初叶,晚清报业股份制的诞生与演进时期;20世纪一二十年代,民国报业的现代企业化经营时期;20世纪30年代,报业公司制普及时期;20世纪40年代,报业托拉斯化倾向的发展时期。基于
近代中国报纸产生以来,副刊作为报纸的“另一半”(相对于报纸新闻或新闻版面而言),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大众媒介的文化传播功能。在五四运动后,副刊在内容和形式上更是发生了质的变化,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类型众多、数量庞大的副刊,是研究近代中国的重要文献,然而因资料搜集的难度较大,长期缺少系统的整理。《
本书是著名汉学家钟鸣旦(NicolasStandaert)关于清代邸报在欧洲流传情况的研究。现存1800年前的邸报的资料来源主要是清初生活在中国的欧洲人编纂的欧语文献,这些文献在中国汇编完成后以私人信件、报告以及翻译等形式送至欧洲,大多被收录在有关中国文化的文集中。一方面,它们记录了早期清代邸报的实貌、规格、版式、内容
走向生活世界是新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本书聚焦生活世界和新闻之间的关系,以“传统—现代—晚期现代”为分析框架,划分出自然生活世界、物化生活世界和数字生活世界等三种生活世界的历史形态,深入系统地讨论了不同历史语境下生活世界与新闻之间的内在关联。本书并没有遵从传统新闻学的研究路径,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等多种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