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美育通识课程的教学用书,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的关键核心教材,也可作为音乐爱好者和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提升个人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文化读物。本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中华传统音乐发展的角度,对中华传统音乐历史变迁进行概述。第二部分从乐器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中华传统音乐与乐器进
“阅古通今典藏丛书”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推出的、旨在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量级古籍整理丛书,精选极具文献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的古籍善本,以影印形式展现古籍原貌。具体书目如下:1.《笔史》2.《墨史》3.《纸谱》4.《砚史》5.《琴史》6.《棋经》7.《书品》8.《古画品录》9.《茶经》10.《毛诗》11.《尚书》1
本书紧随政策脚步,把握时代脉搏,根据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孔子学院办公室及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体验基地十年以来的大量实践和丰富的国际传播经验,以跨学科的视角,从多个层面探讨了中华音乐品牌形象建构与国际传播。同时,以“文化自信”为核心指导思想,对中国特色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体系进行了宏观构想与策略总结。
20世纪60年代,美国作曲家们在先锋派音乐热潮后重新发现调性价值,开始回归调性尝试。约翰·科瑞格利亚诺和艾伦·杰伊·柯尔尼斯是折衷主义音乐的代表,他们的作品融合多种音乐元素,具有旋律性和易理解性。科瑞格利亚诺结合20世纪先锋派技术与浪漫主义元素,开拓新风格;柯尔尼斯则将折衷性音乐推向新高度。他们的音乐对理解20世纪后期
这是一部主要以西方艺术为背景撰写的关于音乐社会学方法论类型的著述。书中音乐领域实施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框架,并以音乐史和音乐社会史的资料进行了一定的论证。第一部分,作者将音乐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进行观察,也会考察在社会学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方法论问题;第二部分则结合第一部分的研究成果,分析音乐社会学的一些基本问题。
本书内容共三十二讲,包括民间歌曲概述及汉族劳动号子、汉族山歌概述及汉族北方一般山歌、北方少数民族民歌代表种类、维吾尔族与藏族民间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概述、单弦牌子曲及四川清音等。本次出版为修订版。已被纳入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新时代音乐教育优秀教材示范工程(音乐学系列)”丛书。本次出版将在原稿件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加入了学界
本书适应音乐教学的需求和社会文化市场的需求,适时而出。书中采用音乐体裁分类体制,选取各类型的中外名作进行赏析。这种体制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循序渐进,诸曲解读的过程中,赏析一曲,理解一曲,记忆一曲,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积累、逐步升华。而且可以使学生积累丰富的音乐知识,如各种音乐体裁的感念,音乐的构成要素,音乐的基本表现手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王光祈是一位具有独特影响力的人物。他是五四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是少年中国学会的发起人、主要负责人,是中国音乐学的开拓者,在德国以及东亚地区的音乐理论领域享有崇高声誉。本书为王光祈先生研究论文汇编,主要讨论王光祈学术文献的挖掘与现代阐释
本书立足中国当代民歌的发展现状,通过梳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当代民歌,探索了其审美过程、审美特征以及审美效果,创新性地提出将音乐形象作为音乐审美的重要形式,并从同构联觉幻想力视觉化等音乐审美心理特征切入探索了音乐审美的心理机制,从情感联动、主体经验观照与艺术形象生成的音乐审美过程论证了音乐形象与音乐审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