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东藩少年中华史.后汉》讲述了后汉(东汉)(25年—220年)时期的历史往事。后汉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由西汉宗室刘秀建立。新朝末年(公元23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刘秀趁势而起,于25年在鄗南千秋亭五成陌(今河北柏乡县)称帝,沿用“汉”为国号,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世祖光武帝,其统治时期被称
本书以章太炎的古学功底为镜,映照汉语穿越千年的美学光芒。这位被梁启超誉为“清代学术殿军”的国学大师,以训诂考据为钥,打开汉字形音义的神秘宝库:从甲骨文的龟甲裂纹到唐诗的平仄韵律,从“人”字的躬身意象到“江”字的涛声回响,每个字符都承载着先民的智慧与文明的密码。书中不仅解析《说文解字》《广雅疏证》等典籍中的语言智慧,更将
《中国文化史研究》是由文化史研究重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与中国史学会传统文化专业委员会联合创办的学术集刊,计划每年两期。本集刊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旨在推动对中国文化做历史的研究:入古出新,实事求是,从历史中探求中国文化之新义,建设有意义之史学。本集刊注重文化史学科建设与理论探索,专刊思想文化史、学术文化史、社会文化史
《世界遗产在中国》是一本关于中国世界遗产的全面指南,本书以综述开篇,让读者全面了解世界遗产的概念、《世界遗产公约》的诞生背景及内容,特别关注中国与世界遗产的渊源,以及中国世界遗产的基本状况,深入探讨世界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后续专题部分聚焦于中国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及文化与自然遗产,从入选时间、遴选标准、世界遗产委员会
隐士给人风度翩翩的印象,然而隐士卓然出尘的形象,是魏晋南北朝之后慢慢成形的。在此之前,士人在仕与不仕之间的选择,时常因为文学的歌颂而逐渐扁平化,细节与脉络被埋没。 士原为低级的贵族,因此早期的士不会面临仕与不仕的问题。春秋晚期,贵族与庶民的界限被打破,仕才成为一种专业,士人才需要在仕与不仕之间做出选择。但不仕并不等于隐
本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教育与管理书系中的一本。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教育是培养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维等教给受教育者,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书总结了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教育学理论,从人性观与教育目标,传统教育思想的教育内容、教育原理、教育原则、教育方法,以及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 家庭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内涵进行过深刻阐释。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一个牵动亿万人心、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学术命题,也是我国制定新的发展战略、确定发展道路的基本国情依据。为了弄清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文化遗址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位置和作用,全面吸收借鉴国内外学术界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学术
本书由浙江大学刘东教授主编,10位海内外高校学者任编委,定期扫描海外中国研究前沿学术成果。本辑从数十种海外顶尖学术期刊精选论文32篇、书评12篇,所涉学科广阔,涵盖人文学科各细分领域,探讨了诸如青铜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唐代宦官世族政治、宋代的艺术史艺术、明清时期的白银供应、清代邸报的发行与流通、1718世纪中国与欧洲的礼
该书从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红色文献中选出400种文献,分为“领袖著作”“党的发展历程”“党办的高等教育”“延安十三年事业”及“人大珍本”五个专题,予以系统整理和展示馆藏红色文献。其中“领袖著作”专指毛泽东著作;“党的发展历程”包括早期共产主义作品译介、早期工人运动、其他革命家著述,及中共建党史上的代表性事件的总结性论著
本书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为出发点,重点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21章的容量内,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缘起、核心要义、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优秀传统价值观等进行了立体呈现,使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为人处世态度、中国的国际交往原则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于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能更好地达到知华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