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是中国自近代以来的不懈追求。中国现代化走过了何种轨迹?以解决哪些问题作为核心?与西方现代化有何种重要区别?在本世纪中叶建立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又存在哪些比较优势和主要难题?本书对这些基本问题做了令人信服的回答。 本书为著名历史学者李怀印全新力作。书中立足地缘战略、财政构造、政治认同等国家转型的关键变量,展开一幅从
全书详述了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等中兴名臣,在不以革命方式改变传统政治文化、价值观及其所服务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为了使清政府有效适应现代社会,于同治皇帝在位期间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其最终结果。清政府的种种尝试和变革措施,希望在巩固清王朝统治秩序下走一条改革的道路。由于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秩序无法应对近代化的挑战,“
本书以中山大学博物馆新入藏的梅迩家族捐赠的一批档案与资料为研究对象,主要涉及梅尔家族的盈亨利(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创办成员之一)、伊萨贝尔(曾担任末代皇后婉容的英文教习)、梅迩(曾于二战期间任美国驻华武官)与茹丝(曾任协和医学院首席护士)等人,其中还有各类民国早期照片、信件、未发表的个人回忆录、日记等。本书将围绕这批档案资
本书以康有为向清廷多次上书以及代大臣草拟折稿为主要线索,深入探讨了戊戌维新运动的原委与进程,阐明并重新评价了康有为与维新派的变法思想和活动,特别注意当时的政治事件以及各个派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展示了一幅又一幅场景宽广而激动人心的政治画卷。作者孔祥吉徜徉在档案的海洋里,挖掘大量珍贵的一手材料,不囿于权威、传统之说,力求
本书系为纪念2020年义和团运动120周年而推出,是近年海外学者有关义和团运动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汇集了中外义和团研究学者孔正滔、孙立新、迪特琳德·温舍、杰夫·鲍尔索克斯、古苏珊等人的最新成果,探讨了义和团运动的宣传媒体、德国帝国议会与法国众议院对义和团战争的讨论、德国青年媒体中的义和团、银幕上的义和团、档案中的义和团战
本辑主要篇目有: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原铁道部常务副部长孙永福回忆的《从跟跑者到者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历程回顾》;十二届全国政协,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原主任张基尧回忆的《南水北调:造福人民的历史壮举》;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叶培建撰写的《嫦娥四号发射前后》。
中国近代史,既是因被侵略、贬抑的屈辱史,又是奋起自救、追求自新与自强的探索史。 本书通过重读部分最基本的原著,力图探讨近代以来中国现代性话语生成的论域,重新聚焦国学自觉议题,试图从文化变迁与社会转型的视角,观察中国近代化过程中重要的精神文化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格局在不断调整,国学意识全面觉醒,文化开始新生,与政治
本书出版多次,是四川大学精品立项教材,深受学生喜爱。本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对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依据新版教材部分内容变动的情况,
陈士杰(1824—1893),字隽丞(又作俊臣),清桂阳直隶州(今桂阳县)泗洲寨人。历官江苏、山东、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浙江、山东巡抚,是湘军集团“中兴名臣”的重要成员。陈士杰早年与兄士元一道求学于长沙岳麓书院,以勤苦励学、品学兼优,深得院长丁善庆和湖南学使器赏。《陈侍郎奏议》为陈士杰任浙江、山东巡抚时的奏折,始于
本书是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组织各位文章作者撰写的关于甲午战争的研究文章,追踪近年来甲午战争研究热点,内容包括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甲午战争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北洋海军失败的原因、甲午战争中的人物评价、甲午战争与洋务运动的关系等等,体现了我国当代甲午战争研究的最新成果,从而铭记历史教训,不忘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