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上承十六国,下启隋唐。建立北魏的拓跋人,在代北曾有一段百余年的成长发育历程,史籍记载晦暗不明。田余庆先生就此历史上的“模糊区域”,通过对史料的透彻分析和反复比勘,纤细考证与宏观考察相结合,重点从北魏后宫“子贵母死”制度的形成和演变,道武帝拓跋珪离散贺兰、独孤等重要部落,拓跋与乌桓的共生关系,以及从《代歌》、《代记》
本书内容上溯远古传说时代,下迄新中国成立直至20世纪末,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源流、迁徙、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城步苗族自治县的发展历史。让世人看到了城步六七千年的发展轨迹,展现了城步苗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翻身解放,积极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投身改革开放事业,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丽画卷。全书
本书以瑶族的朝踏仪式与文献为对象,基于历史文献和田野资料整理分析立论。朝踏为平地瑶祀神仪式,因地处南岭走廊中段湘、桂毗邻区的钟山县、富川瑶族自治县与江华瑶族自治县保留有较为丰富的朝踏仪式和文献资料,作者特选择此三县作为主要的考察地点,重点对朝踏的仪式过程和歌本文献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研究,内容扎实,图文资料丰富,对构建多
本书拟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在现有体质人类学、考古学、分子生物学等资料的基础上,从现代汉族的体质特点出发,采用古人种学的方法与理论,对汉民族的起源和形成过程进行探索。汉民族体质特征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但新石器时代居民与现代汉族在体质特征上还有较远的距离,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与现代汉族开始有了直接的联系。秦汉
该书稿作为文山学院特别委托基金项目《文山民族风俗概论》成果,系作者基于田野调查和文献撰写完成。作者在文山州8个市(县)的汉族、壮族、苗族、瑶族、彝族、傣族、仡佬族、布依族、蒙古族、白族和回族聚居区进行了扎实的田野调查,对各民族生活和聚居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场域之下,孕育、形成并发展的各民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万物有灵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物种荟萃的生态文化”,以及附录“与景东相关的汉史资料摘编”。历史资料丰富,田野调查严谨,辅以神话传说,较为全面地记述了景东彝族自治县域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图腾崇拜、节日风俗、饮食文化、生物多样性文化等。
本书共分自然地理、人口、语言文字、民俗习惯、经济、哲学思想、医疗卫生、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16部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丽江市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积极的意义。该书是2023年度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扶持项目图书之一。
本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五行对译”(傈僳族音节文字、国际音标、老傈僳文、汉语直译、汉语意译)的方式,翻译整理了蕴含各民族同根同源同心理念的傈僳族音节文字古籍《撮吉娃吉》《目峨以简闷》《普寡史寡》,同时,各册古籍彩色影印了古籍原件,并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域解读了古籍文本。优秀民族古籍的出版对于加强
本书是对云南山地民族刀耕火种的历史、分布、类型、生态文化内涵以及变迁进行整体研究的生态人类学之作。抢救记录了云南十几个民族丰富的刀割火种的传统知识,从刀耕火种研究的背景、理论和方法,历史、分布和分类,传统的刀耕火种志,比较研究,文化、自然与发展等方面提出并论述了自己的观点。书中详实的田野调查一手资料、大量作者拍摄的田野
本书探讨了藏族人类起源至新石器时代康巴文化的源流与结构,详细分析了吐蕃以前、吐蕃时期、吐蕃分裂后,以及宋元至清朝各时代康巴政治、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兴衰变化,从横纵多向度详细剖析了康巴传统文化源流、结构与特色,展示了旧石器时代乃至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中原地区与康巴地区的互动,以及汉、藏同为中华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