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文化奠基于汉代,汉画像是汉民族精神的一个镜像阶段。《汉画像的象征世界》运用图像学、象征符号分析的方法,对汉代的画像艺术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探讨,提出了汉画像是汉代人宇宙象征表现的观点。该著对认识汉代人的信仰、民俗、生活,以及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传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涵盖上博讲坛第三季讲座全部内容,一部分以史为脉,从不同门类器物的角度出发,鸟瞰中华文明之河的源流、文明的高光时刻以及文明互鉴的历史印证;另一部分走进上博文保、考古两大部门,让观众了解更多与文物保护、修复和考古的知识,进一步拉近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2022年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系列大展启动,首展宅兹中国:河
《中国出土金银器全集(共十六卷)》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内容、图片内容、版面设计、内容分类以及其他任何《中国出土金银器全集(共十六卷)》信息,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保护,为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未经《中国出土金银器全集(共十六卷)》相关权利人特别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或利用《中国出土金银器全集(共十六
库车友谊路墓群是目前库车地区发掘面积*大、数量*多、埋葬关系*复杂的一处大型墓地,是近年来新疆考古的一次重要发现。该墓群共计发掘墓葬五百余座,出土遗物千余件,清理出的遗存涵盖春秋战国时期、晋至初唐时期、宋元时期,丰富了该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内涵。其中晋至初唐时期墓葬形制丰富,埋葬现象复杂,丧葬文化兼收并蓄;地层堆积厚、现象
《广汉龙居寺中殿壁画保护勘察研究报告》是对广汉龙居寺中殿壁画保护修缮工程前期勘察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广汉龙居寺中殿壁画保护勘察研究报告》除介绍壁画资料收集整理、现状调查描述、文物价值评估、数字化测绘、材质工艺分析、病害调查记录等常规的勘察工作以外,重点针对建筑空间热湿环境、载体编竹夹泥墙结构和材料、壁画结构安全评估等
本书搜集整理了甘肃域内(以现有省域为准)历史上道教碑刻一千零一十七通(篇),碑刻绝大多数时代明确,上至宋金时期,下迄近代。其中收录了新发现碑刻即录文未见诸文献著录的碑刻等一百一十七通(篇)
文昌信仰是我国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文昌信仰形成的文昌文化属于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明清大一统格局下,文昌信仰在云南广泛传播并对区域社会的民俗形成、教育发展等产生重要影响
本书是关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持的三峡库区考古发掘资料的专题考古报告之一,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巫山古城遗址,位于重庆市巫山县。主体涵盖魏晋、宋元、明清时期遗存,出土大量陶瓷器标本等,为研究三峡库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增添了丰富的考古资料。下编大昌蓝家寨遗址,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大昌镇蓝家寨村。实际上包含蓝家寨遗址
本书是重庆市巫山县琵琶洲遗址和山包墓地1997~2006年的考古发掘报告。自1997年以来共计清理了墓葬、灰坑、沟、坑、排水管道和水池等137处遗迹。琵琶洲遗址应是一处以汉代遗存为主的遗址。由于遗址位置为历代理想的生活之所,汉代以后遗存被破坏严重。距遗址约400米的山包墓地发掘了战国至汉代墓葬81座、宋代墓葬2座、年代
本书汇集了陈来教授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出土简帛文献的研究,作者系统梳理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简帛文献出土对先秦思想史研究的深远影响,特别聚焦于马王堆帛书《易传》、郭店楚简《性自命出》及竹帛《五行》篇的哲学诠释。作者从思想史视角切入,开创性地将哲学分析与历史语境相结合,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结合,将出土文献置于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