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用方,不是一个个单味药的简单堆积,而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配伍组合并酌定剂量、确定适宜的剂型及用量而成,即遵循理法方药。而辨证施治最为关键的是辨证、用方。故唯有方与证相对,方可愈疾。然而临证病象变幻繁复,而善为医者只有据病变而方亦变,方可手到病除,沉疴顿愈,效如桴鼓。 本书编写
《中药药剂学专论》紧密对接新时代对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编写内容在中药药剂学本科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与拓展。《中药药剂学专论》包括中药药剂学导论、中药制剂前处理技术、中药新型载体制备技术、中药口服制剂、中药注射剂、中药新型给药系统、中药口服制剂体内过程研究七章内容。**章主要论述了中药药剂学的内涵与外延、现状
本教材为教育部基础学科中药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101计划”)核心教材之一。分为总论、各论和传承发展三部分,共19章。总论突出中药炮制的基础理论体系,并增加了传承创新进程、中药饮片的标签管理等新政策新内容;各论对重点药味着重介绍,有关药物的质量要求收载《中国药典》饮片标准,进一步强调炮制品作用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本教材内容包括上篇总论和下篇各论两部分,上篇总论主要包括绪论、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中药炮制的分类与辅料、中药饮片的质量要求与贮藏养护、中药饮片生产与管理等,下篇各论主要包括净制、饮片切制、炒法、炙法、煅法、
本书是中药学101计划建设成果的综合展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教授牵头,中药学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工作组经多轮讨论后编写而成。本书从中药学本科教育教学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出发,以提升中药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对中药学专业发展、国内中药学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现状、拔尖人才培养情况进
本书系统研究了张仲景名方黄芪桂枝五物汤,从历史源流、现代研究到临床应用进行全面梳理。全书追溯该方千年传承脉络,解析其“益气温阳、和营通痹”的理论精髓;通过现代药化药理研究,揭示其抗炎、免疫调节等科学内涵;重点介绍该方在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科杂症及皮肤病等领域的创新应用,辅以典型医案佐证。本书融汇古今研究成果,既传承经
本书详细讲解了临床常用有效的100组中药配伍药对,内容包括每组药对的单味药药性、功用、药理研究、有效成分,以及药对配伍的协同增效作用、药对临床应用经验等。本书融合传统中药理论与现代药理学,将用药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不仅有助于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也为临床用药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本书适用于中医药临床工作者及中医药专业学生
本草,即中药,其名始于西汉,其物早在我国上古时期“神农尝百草”时即有记载,它反映了中华先民认知和我国药物使用的起源,更是当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隅。在本书中,作者从本草的四气五味谈起,再到与生活相关的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本草,最后讲述本草的成果与传承,使读者认识本草,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作用。此外,本书配以水墨画,对本
本书在概述二十四节气顺时养生、养生药茶优势及饮用方法等的基础上,根据节气特点及养生要点,每个节气精选3至4种效果显著、材料易得、制作简单的养生药茶,分别从材料、制作方法、药茶功效、使用注意、药(食)材功效与主治几方面进行具体介绍。
本书共收录了广西地区常见、常用动物类中药115种,按照清热解毒、滋阴补血、壮阳补气、祛风湿、平肝息风、利湿化痰、活血化瘀、收敛固涩分类。每味动物类中药按照中文名、拉丁文名、基源、采集、原动物、药材性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药理作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经验方的顺序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