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知识原理》是贝克莱的主要哲学著作,也是西方哲学经典之一。其中心思想是批判物质的独立存在,证明非物质主义原理,即物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海拉斯与菲洛奴斯的三篇对话》通过两人对话的方式,进一步阐释了《人类知识原理》的主要观点,第一篇论证原始性质和次生性质都是心中的观念,第二篇反驳物质存在,第三篇反驳无神论和怀疑论。
索伦·克尔凯郭尔(1813—1855),丹麦哲学家,被誉为“存在主义之父”,是19世纪最富有激情,也最难以理解的哲学家之一。他生活在丹麦黄金时代,一生笔耕不辍,用极为流畅的文字撰写了大量反思基督教精神,分析爱与苦难、勇气与忧惧的作品。在短暂的一生中他不停地思考生命本身,强调“单个的人”的精神生活以及每一个人的“内在性”
本书以“生命解放”为视角,深入探讨“生命政治”的内涵与问题意识演进、生命政治的“主体”回归、生命安全、生命福利、生命自由、生命政治的生活实践,分析了齐泽克“生命政治”思想的出场意义及局限,揭示齐泽克“生命政治”是一种关于生命解放的生命政治,为西方社会的生命政治批判提供理论支持,为当代生命政治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的个人哲学思考札记,主要思考人生伦理问题,兼及自然哲学,是一本与自己的对话的哲学著作,也是斯多葛派哲学的里程碑。全书以格言体写就,分为12卷,共497则。作者在书中对宇宙、社会、人生展开了一系列思考,是对自我灵魂的拷问,阐释了人的德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如何能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等,
本书以法国20世纪哲学家萨特的传记批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内容。萨特在建构存在主义理论体系过程中提出,精神分析对于理解个体的命运至关重要,他运用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理论对波德莱尔、福楼拜和让?热内的生平与文学创作进行了深入解读。本书从萨特的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理论架构入手,结合萨特对上述三位作家的研究成果,论述该理论成为传记批评方
本书是一部导论性的哲学著作,叙述了从泰勒斯(Thales)到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的西方哲学,并介绍了其中所涉的历史背景,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精美的图片,涉及到书中所讲述的人物、地点和文件,并尽可能选自所属时代,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
\"本书由两部分构成:前四章主要关注斯宾诺莎的实体的形而上学,后两章则处理思想的形而上学。作者从实体与样态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出发,对斯宾诺莎的思想体系进行了细致分析,反驳了一些在学界中广泛流行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阐发了诸多具有原创性和争议性的主张,为理解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开辟了新的进路。最后,作者论证,斯宾诺莎何以能够
《思想录》是帕斯卡尔随想随记的杂论,涉及颇多社会问题,惜终其一生未及成书,后人整理后取名《思想录》。《思想录》这一哲学著作是世界思想文化史上的经典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认为是法国古典散文的奠基之作。本书集中体现了作者以“几何精神”为主体的思想理论,帕斯卡以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思想为基础,不仅继承与发扬了理性主义传统
《培根论说文集》(Bacon’sEssays)最初出版于1597年,以后逐渐增补篇幅,到1625年即培根去世前一年进行了较大的增订,推出新的全集共58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交、情感等各个方面,包括《论学问》《论真理》《论命运》等名篇。这些文章不仅对创立英国文学新风格起了作用,而且对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及科学的思想
卢克莱修的哲学长诗《物性论》依据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开创的原子唯物论,以大量事例阐明了伊壁鸠鲁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