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有关于研究中国元阳哈尼族腊米人文化实录的图书。全面、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元阳哈尼族腊米人生产、生活、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具有很高的学术科研参考价值和研究意义。
本书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元江流域的哈尼族传统文化进行调查研究。充分展示了元江流域丰富多彩的哈尼族传统文化,兼具知识性和可读性,具有一定的出版价值。
本书围绕世界文化记忆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挖掘纳西族与各民族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文化符号,以期通过不断改进创新发展,使之作为中华民族国际文化形象展示的一种方式方法,让各民族群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和各种优秀文化形象看得见、摸得着,塑造东巴历法的国际文化形象,讲好中华
本书将传统的精英思相中与“新文化史”的有关方法结合起来,对现代中华民族观令的孕育、形成、发展及其内涵,作了系统深入的整体性考察和单释,既注重历史脉络的精心揭示,曲型文本的发掘解读,以及重要概念的诱视剖析,也重视国家体制、政党政策、关键人物和审事件的影响和音义分析,并努力呈现了此一观念得以社会化的诸多历史面向。
本书系中央民族大学2011-2016年“海外知名学者民大讲坛”系列讲座内容汇集本。本辑主要由13篇讲座内容串联而成。皆由英文翻译成汉文。本书通俗易懂、生动有趣,通过讲座录音、誉写、翻译与汇编的方式拉近了海外世界级名校藏学教授与广大学生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本书稿涉及藏学研究中的密教历史、法律仪轨等方面。作为响应中央民族大学
本书涉及藏学研究中的苯教哲学、祭山仪式、藏医理论等。作为响应中央民族大学深入实施“开放办学”战略和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的研究成果,本书为广大读者与藏学研究工作者了解藏族的历史、仪式、风俗、医药等方面提供海外研究的新成果、新思路。
本书为《满族语言与文化研究丛书·满族文化系列》分册之一,包括黑龙江地区诸民族历史发展概况、清朝入关前满族与其他民族的自在发展、清朝前期满族与其他民族的相互影响、清中后期满族与其他民族间的涵化等内容。满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世界范围内全球化进程加快,满族传统文化却呈迅速衰退甚至濒危状态。黑龙江大学
本书作者通过实地田野调查和对传承人的寻访,全面收集整理,在系统分类的基础上做了详细的梳理和介绍,内容展现了索尔羌族的民俗、建筑、节庆、历史、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其独特的诗歌语言、悠久的历史内涵和代代延续的口传形式使其成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其内容也蕴含着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往与交融,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哈尼族历史迁徙是我国民族迁徙的重要组成部分,造就了哈尼族近现代分布格局和众多支系。本书借助布罗代尔历史时段理论,对话斯科特“逃避统治的艺术”,基于哈尼族族源“氐羌北来”说,以统一多民族中国形成、发展的宏观历史视野,以哈尼族与王朝国家关系为中心,以哈尼族与自然地理、其他族群关系为补充,运用历史文献、哈尼族迁徙史诗、田野调
本书共收录30篇论文。这些论文遴选的范围是永州市瑶族文化促进会一年一度的获奖论文,摘其精要,编汇而成,涉及瑶族民间信仰、瑶族历史与文化、瑶族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和探讨。内容构成是系列研究与个案探讨的有机结合,研究方法上是宏观分析与微观研究的彼此交融,既研究历史,又特别关注现状,既有广度,也不乏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