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坊撷珍——嘉兴西曹墩遗址出土文物选粹》是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嘉兴市文物保护所编著的关于嘉兴西曹墩遗址考古成果的文图图集。包括出土陶器、石器等主要器物以及此次发现的较为重要的刻画符号、戳印符号等标本。《BR》西曹墩遗址位于浙江省嘉兴市余新镇金星村东南部,是一处与石器加工相关的良渚文化遗址。2020年7月至2021
本书是一部中国考古学基础性知识的入门教材,分为十八讲。内容可分为考古学及其理论与方法、考古学分支学科、古代主要遗迹、古代主要遗物4个大的部分。为方便阅读和理解,全书共收录400余幅插图,图文并茂,便于读者在实践中鉴识各类考古遗迹、遗物,掌握中国考古学的理论方法和系统知识。
埋藏学以研究遗址形成过程为核心目标,是当今考古学研究的重要组成。本书重点探讨为何以及如何研究旧石器时代遗址堆积形成过程中的人类行为因素与自然作用因素,识别遗址所经历的来自于不同作用力的不同形式的改造,为准确判断堆积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复原人类行为过程奠定基础。埋藏学研究能够使我们对考古材料做出尽可能客观、准确和全面的解读
本书是目前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中国古代铸钱工艺的专著。从钱币的产生、范铸工艺的应用与传承到铸钱工艺自成体系的发展演进,都有专业的、学术的论述与深入的研究。尤其是,本书深刻阐述了中国古代铸钱工艺的演进发展方向,即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就铸钱领域的两大技术发明——叠铸和翻砂工艺作了专门的论证。此外,本书还首次将铸钱工艺
本书将新疆龟兹石窟造像艺术作为研究的材料,揭示出新疆古龟兹造像与犍陀罗艺术、秣菟罗艺术文化的关联。在相互往来交流影响中,中原文化艺术沿河西走廊抵达龟兹,对龟兹造像的汉化产生了影响。
本书在整理、考订黑水城出土40余件西夏榷场文书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分析了文书所反映的西夏榷场诸要素,从制度史角度追溯了西夏榷场、榷场使等相关机构与职官的渊源,探讨了西夏榷场管理体制(西夏榷场住户资质申请制、货物无禁检验制、交易替头代理制和回货扭算报告制等)的构成与运行机制、交易物品的种类与来源,重新审订了榷场文书的类型、
本书在实地调查与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对庄浪宋代陶模陶范的时代、制作工艺、题材用途、地域对比探究等相关问题作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意在认识宋代民俗文化在陶模陶范中的体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先后在江苏镇江、常州,宁夏海原,甘肃庄浪,陕西西安,河南漯河、洛阳、开封,山东青州、聊城等地相继出土和发现宋金时期陶模陶范1000多件
本书为奇山古陶瓷博物馆的藏品,收录的陶瓷从齐家文化彩陶至清代瓷器,为各个朝代不同的器形实物,跨度五千多年,特别是汉唐宋陶瓷精品较多,反映了我国瓷器制作逐渐成熟的发展过程,不仅能够让人们对瓷器发展史有一个系统、清晰的认识,也为文物保护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科学依据。
本书通过对寿光历代“金石”文物进行通盘梳理,对寿光历史人文的叩问,既有弥补以往方志中金石记载的不足,也有对金石文字承载的文化进行研究宣传,起到补益史乘之作用。
全书共十卷,共收封泥八百四十九方,其中除极少几方为战国时期外,绝大部分乃秦汉时期遗存。所收各封泥大体上以内容分类编排,先列官印,后列私印及闲章,每种都有原大拓片,并附考释。传世版本为清光绪三十年海丰吴氏潍县陈氏石印刊本。此书是最早的封泥资料专书,所论内容涉及官制、地理等方面,开创了以封泥文字证史、补史的先河对研究古代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