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萧易跟随《中国国家地理》进行考古之旅,选择了四川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掘以及荒野田畴的遗址,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集结19篇文章,汇成《寻蜀记》。这之中,不仅有耳熟能详的三星堆、金沙遗址,也有诸多难得一见的现场见证(如蒲江船棺、江口沉银),还有大量文物出土和遗址留存(如汉阙、龙桥群)。从微观的角度,一一呈现
《澂秋馆印存》十卷,为陈宝琛辑其先德子良公得自关中之古玺印及数十年自藏之古玺印谱。罗振玉曾评骘诸家玺印谱集,谓以淮水陈介祺《十钟山房印举》为最博,海丰吴氏《双虞壶斋印存》为最精,惟有此谱足与雁行。谱中所载诸官印若:“执法直二十二”“大观监丞”“修合系宰”“郭德步广曲候”“椎斧司马”,皆为收藏家所罕见,而刺史印则自宋以来
该稿为《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九辑,书稿内容丰富,涉及汉字起源、甲骨文、金文、楚简、秦简、汉简、帛书等方面的文献梳理、字词考释与校读劄记,涉猎面较广,适合相关专业研究者和爱好者参考和学习。书稿共收录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方面的相关论文22篇。新发现或新出土文献的研究系其特色之一,代表着出土文献与古文字领域的*新研究成果
“楚山水之胜首潇湘,潇湘之胜首浯溪。”浯溪有保存有唐、宋、元、明、清至民国的颂、铭、赋、记、诗词、楹联、题名和图画石刻505方,是我国最大的露天摩崖石刻群,其有重要的历史、文学和艺术价值。浯溪碑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书稿主要介绍浯溪概况、浯溪摩崖石刻分布、浯溪传奇故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神秘国度,她拥有众多江河湖泊和辽阔的领海,而她水下的美丽却鲜为人知。三年,我们走过中国24个城镇,试图探寻祖国的每一寸水域,从胶东半岛的蓬莱仙境到遥远的美丽西沙,从东方的舟山群岛到西南边陲的高原明珠,从潘家口的寒冷水库到变幻莫测的广西地下河。从珊瑚礁最北缘的东山岛到中国大陆板块最南端的南极村,
本书是一部考古学通识教材。中国考古学诞生已有百年,考古发现不计其数,揭示了数不尽的历史谜团和许多重大理论问题。本书选取其中最重要的十个方面进行分析和介绍,包括人类起源、最早中国、文明起源、三代文明、城市考古、墓葬考古、美术考古、佛教考古等,以期使读者在较短时间内能对中国考古学的基本内容有个了解。
本书收录新发现的原石拓片,这类拓片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初步推断为南北朝至大唐时期的拓片,此次公开出版将为我国书法研究者提供确切的考证依据,也是对书法史研究类作品的一个有利补充,具有相当高的文史价值。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蜀文化是指蜀族先民在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商周至战国时期所创造的一种考古学文化。
从1899年殷墟甲骨文发现,已经过去120个年头了。经过历代学人的努力,从筚路蓝缕到盛世显学,殷商甲骨学早已走出专家研究的象牙塔,成为日益提升的国民素质与文化自信的一个标志。本书通过一个个故事,为读者揭开种种有关甲骨文的谜团。例如,“甲骨文字怎样产生的?甲骨文字都记录了什么?听说甲骨文记录了世界上第一例车祸?司母戊鼎是
《北方民族考古》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办的集刊,迄今已出版9辑。本辑内容包括研究与探索、北域撷英、碑铭考释三个栏目,收录论文22篇,以中国北方地区的考古学探索为重心,也包括一些重要境外考古发现的个案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界在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方面的前沿动向和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