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分析讨论民法的社会变迁,理论与实务的互动关系。其运用法学方法,就具体个案,从事较深刻的研究,阐释民法的解释适用,综合学说与判例,以较严谨的论证及说理,建构了民法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及指导原则。学民法必学王泽鉴,本书此再版,必定会引起民法学人的高度关注。
《死刑的全球考察(第4版)》在内容上新增一章,即《死刑的全球考察(第4版)》的第十一章:“寻求一种适当的死刑替代措施的挑战”,该章论述了死刑替代措施的本质和范围,并从美国无假释可能的终身监禁、监禁场所的条件、未成年谋杀犯的刑罚处罚等方面入手,分析死刑替代措施配置的必要及面临的挑战。其次,在章节的设置上,《死刑的全球考察
本书探索了传统规则或争议解决方式在网络环境下的适应性,以及在互联网环境下催生的一些新兴的争议解决模式的生命力等问题,思考法律规则或传统的机制在与网络技术博弈、互动之后的变迁,以及潜在问题的解决路径,并进而分析民众对于传统的争议解决方式存在的心理依赖以及新争议解决方式和新规则产生的变后动因,从而为立法的完善和问题的解决提
《司法精神病学新编》一书主要介绍了精神疾病患者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及精神卫生问题,如精神疾病患者(包括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偏执性精神病、神经症、癔症、应激相关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毒品所致精神障碍、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网络成瘾、病理性冲动控制障碍等)法定能力(如民事行为能力、刑事责任能
被追诉人取证权问题是辩护权理论和实务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也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课题。《被追诉人取证权研究》是国内首部专门研究被追诉人取证权的著作。 《被追诉人取证权研究》以被追诉人的自行取证权和申请取证权为核心,针对实践中辩方“调查取证难”问题,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诊断出我国现阶段被追诉人取证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
犯罪学(criminology)是一门在国外产生的重要学科。犯罪学研究的重镇一直在国外,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犯罪学研究要想得到大的发展,必须很好地吸收全人类犯罪学研究的精粹。美国等其他国家犯罪发展的成功历史也表明,翻译国外的重要犯罪学书籍,是发展本国犯罪研究、提升本国犯罪学水准的重要途径。 中国人公安大学出版
不负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及第三人向法院提供证据方法或以本人作为证据方法以协助法院进行证据调查的义务,即证据协力义务。其因证据方法的不同而形态有异,或曰每一种证据方法均有其相应的证据协力义务。该义务属公法义务,其内容、履行方式及违反该义务应负之责任均因证据方法不同有所差异。我国《民事诉讼法》对该义务之规定不甚合理,在理论和实
本书内容共分十章:第一章主要内容在于说明旅游犯罪问题、旅游犯罪的损害及代价、全球旅游安全的演进、研究旅游犯罪的意义及旅游犯罪的研究方法。第二章讨论旅游犯罪的定义及旅游犯罪学应该探讨的范畴。第三章讨论旅游犯罪的集中性、规律性、弱势性、多元性和隐匿性。第四章则以“理性选择理论”、“日常活动理论”、“生活形态理论”、“中立化
我国正在制定民法典,其中民法主体制度是一个核心方面。本书作者所关注的问题,既是民法发展中长期为国内外学者所争议的一个理论问题,也是我国制定民法典所不能绕过去的一个实践问题。可以断言,非法人团体的主体性问题,是任何一个于21世纪制定民法典的国家都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正是民法典发展的历史赋予我们当代中国民法
本书运用矛盾与价值分析、哲理与实证分析的方法,集中围绕行政法的基本观念与劳动权保护、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引起的劳动权保护方式之变化、劳动权的行政法保护方式、行政奖励制度在劳动权保护中的运用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对劳动权的行政法保护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以期完善劳动权的行政法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