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五百年前,气势如虹的拓跋魏王朝南迁中原,揭开了洛阳城南伊阙佛教造像的大幕。数百年的光阴里,洛阳城南的伊水两岸,集结了中古世纪以来中国很很好的石刻艺术家,斧凿声声,不绝于耳,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龙门佛教造像艺术。穷尽造化之力的石窟造像,代表了农耕文明时代东方造像艺术的很好水准。
拓跋鲜卑起源于漠北,在忍受恶劣气候的同时,他们不忘进取。在茫茫草原中,金戈铁马,一路东行。也许是他们开疆拓土的精神,又或是他们无所拘束的性格,让异域文化在北魏平城大放异彩,并为云冈石窟染上了浓重的色彩。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一部史书,在近1600年的风雨中留存至今。行走在窟群中,仿佛回到了平城的街道,看着
文物所折射出的恒久魅力,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今天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丝路物语”书系,就是这一魅力的具体体现。青海地处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与青藏腹地的联接地带,自古以来就是东亚与中亚、南亚与北亚陆路的要冲,承担着联通东西、沟通南北的交通功能。《<丝路物语>书系第三辑西陲故地的文明印记——青海省博物馆》通过文物多方面地
《石台孝经》是国内首部全方位解读西安碑林博物馆镇馆之宝——石台孝经的学术著作。《石台孝经》在马克斯韦伯的学术政治理论下,从长安学的视角出发,全面解读石台孝经所昭示的玄宗时代;该书探讨了石台孝经群臣题名中的贰臣问题和石台孝经的形制问题;首次发现了儒家经义的视觉化实物表现及其在长安城市空间内的纪念碑性;考察了玄宗书法在唐代
宁夏固原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大量精品丝绸之路文物,反映了固原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承载着固原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缩影,同时体现着丝绸之路在传播世界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贡献和价值,体现了固原在世界“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丝路物语>书系第三辑融汇中西的丝路遗风——宁夏固原博物馆》选取固原博物馆馆藏精品文物三十余件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位于南京城东郊中山陵园,钟山风景区灵谷景区内。入葬将士包括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内战中的阵亡将士代表。是民国时期的中国国殇墓园,国家级烈士纪念场馆,中国大陆原纪念抗日战争阵亡将士的大型烈士陵园,也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纪念性公墓建筑群。本书出于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目的,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1建设历程,完
本书为“有学”之一种,在进一步考察墓志铭传记文学属性的前提下,对前人措意较少但又关乎唐代传记文学发展和演变的新材料——新出土唐代墓志铭,从传记文学的角度进行多方位的阐释。全书由上编、下编和附录三部分组成:上编集中对唐代墓志铭的传记文学价值进行全面阐释。下编选取了几方较为重要的墓志铭进行专门研究,上编论述的部分问题在下编
本书稿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也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书稿契合了现阶段国家重视强调对古代文物遗产保护传承的要求。书稿分为十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别从明代五大帝陵及其石刻的特殊性、明代帝陵及其石刻先后顺序考证、明代帝陵同类石刻比对、石刻雕刻纹样个体研究、典型及代表性石刻考证、明代帝陵石刻袭变研究和明代帝陵石刻
本书系河南博物院与韩国国立国乐院2019年联合召开的“中韩音乐文物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书收集与会学者论文为23篇,其中韩国学者论文13篇、中国国内学者论文10篇左右,从“音乐文化交流”“古乐复原”“古乐器复原”三个主题进行了讨论。本书所收论文均出自中韩音乐文物研究专家之手,或整体研究,或个案研究,对目前中韩音
本书目的是深入挖掘武氏祠汉画像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内涵,落实关于“四个讲清楚”的要求,针对干部政德教育所需,努力实现武氏祠汉画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书共七章,包括:阙室石刻、武梁祠西壁画像、武梁祠东壁画像、武梁祠后壁及顶部画像、前石室画像、左石室画像、其他石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