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团队十多年来原创性科学研究成果之一,重点选取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所藏的新石器时代至东周时期的玉器,以及西周至汉代的玻璃器和相关文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随葬玉器的玉料特征、器形与墓主身份地位、时代、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玉器材料属性与制作工艺
本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和朱雷教授2017年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吐鲁番出土文书补编”的项目成果,收录该馆所藏一批新发现、未经刊布的吐鲁番出土文书残片(434件)的彩色图片,以及朱雷教授对这批文书的编号、拼接、释读、定名、解题、注释等整理成果。本书可以说是唐长孺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图文本)的延续,整理、研究方式和图
汉画总录49 徐州
汉画总录48 徐州
本书对战国至汉初简帛典籍及部分文书中所见的人物名号进行整理研究。结合传世文献与甲骨金文及其他出土文献材料,广泛搜集各家研究成果,重点关注名号异文、疑难名号及名号中疑难字的释读等问题。全书分正文、索引、附录三大部分。正文共九章,按时代、国别分门别类进行研究,也有专门对疑难名号的讨论。另有人物名号文例、字形索引,附录中包含
本书对2018-2019年优秀工程案例进行总结并汇编成册。编制此书的初心和目的,一是促进文物保护工作者树立研究意识,强化质量管理,继承优秀传统,弘扬工匠精神;二是树立先进典型,推广优秀经验,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全行业研究水平、管理水平、质量水平普遍提高,三是展示文物保护成果,传播文物保护知识,宣传文物保护理念,提高全社会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1月20日,中心主任为刘钊教授,下设“先秦秦汉出土文献”“敦煌文献”两个研究室,分别侧重先秦秦汉时期和敦煌出土文献的研究,并包含对当时使用的文字的研究。中心的研究领域隶属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和汉语言文字学两个二级学科,与历史学一级学科下的历史文献学二级
20世纪50年代,湖北武昌地区发掘了一批隋唐时期墓葬。这批墓葬迄今为止仍旧是整个中国南方地区最集中、内涵最丰富的隋唐墓葬发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书是其中116座墓葬的考古报告。116座武昌隋唐墓分布在武昌旧城东郊岗地,今为武汉市区。本书主体部分根据出土地点将墓葬分为9组,以单个墓葬为基本单位,介绍了墓葬形制、随葬品
西南呈村是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西南的一个村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于2012年秋开始到2016年夏对这里发现的西周墓地进行了三次发掘,发掘了一批西周墓葬和马坑。本书对此次发掘的西周遗迹进行的报道。虽然本次发掘的部分墓葬被盗,但仍出土了大量随葬品,计有青铜器、玉器、陶瓷、原始瓷、蚌器等多个品类。从墓葬形制看,也可分为大、中、小
本书以“龙门遗粹--山西河津瓷窑考古成果展”为底本,通过150余件组河津窑址出土文物,以及80余件全国各地著名收藏机构的传世瓷品,从为瓷耀龙门、匠造瓷艺、瓷韵雅趣、瓷业流布四个单元,全面呈现河津窑址的考古发掘、制瓷工艺、装饰手段和人文内涵,以及制瓷业的兴衰和商品流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