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户时期,中日两国保持着密切的典籍文化交流。在现代学术史上,学者们对三言二拍等白话小说的研究,在起始阶段,往往是重新发掘流入日本的中国小说文献。本书分别从传入与获取、阅读与训点、翻译与评点、翻刻与选编四个角度,考察江户时期中国古典小说在日本的流播情况,关注中日书籍贸易和中日书价对比,以及唐本屋、贷本屋、辅助阅读的白话辞
精神文化传统是建构和维护村落共同体的内在力量,是我们今天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精神资源和文化基础。本书从晋南临汾市襄汾县、运城市新绛县一带流传的赵氏孤儿传说入手,立足当代民众的传说讲述,着重分析赵氏孤儿传说所体现的地方精神文化传统在当代村落社会的具体实践及其与民众日常生活的内在关联。通过分析精神文化传统在村落社会建构、
作者精选了19191948年三十年间能够代表时代、反映社会面貌的40篇现代小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除了政治风云、战乱变迁,小说里有普通人在大历史之中的心态、想法、行动,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有他们的生活细节。虚构的小说有着非虚构的背景底色,要了解现代中国的历史与情绪,好的方法便是阅读当年广为流传的小说,与百年前的中国人
这是一本解读《水浒传》人物的书。书中写了林冲、鲁智深、宋江、吴用、晁盖、武松、李逵、扈三娘、石秀、燕青、史进、雷横、朱仝、杨志等十几个人物,作者"努力去理解他们的心理,推敲他们的行为,分析他们的性格,搞清楚他们何以会如此行事",从而让每个人物都展现出他复杂的一面,展现出他们人性深处的善与恶。
《<红楼梦>阅读史》以现代阅读学理论为指导,以时间为序,考察和梳理了古今中外的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表现出的思想态度、情感反应及行为变化的过程和历史,主要涉及阅者群体、阅读动机、阅读视野、阅读方式、阅读心理等方面,以及《红楼梦》与现代语文教育的关系、在域外的阅读等问题。真正体会和把握《红楼梦》对于中国人的精神慰藉和指导
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探讨中国小说中具体的人物性格及其命运,下编探讨中国小说自身的艺术性格及其命运。文学是人学,亦是心学,更是民族的心史。作者试图以中国古典小说为形象资料,写出一部中华民族的心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性格的历史。该书由窥测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形象及其艺术的性格与命运入手,从而引导读者进入思索我们民族性格的结构与
陈平原《小说史学面面观》讨论晚清以降中国现代小说研究史。他不求面面俱到,而是遴选鲁迅、胡适、阿英、普实克、夏志清、韩南、严家炎、范伯群、赵园、黄子平、王德威和他自己,共计十二家,进行评述、延伸与发挥。用他的话说,这些研究者不一定业绩,但都别具特色,很能引发思考与讨论。陈平原一向关心小说理论与小说史著合一的可能性,甚至追
全书共60首,根据诗词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部分:从军千里路,保国万年安;第二部分:看遍山水色,阅尽河土阔;第三部分:春花似有意,流水也有情;第四部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诗词正文标拼音,配注释和鉴赏。全书共60首,根据诗词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部分:从军千里路,保国万年安;第二部分:看遍山水色,阅尽河土阔;第三部分:春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部分绪论梳理了莫言研究的现状,确定写作的切入点。第二部分分三编八章从叙事方式、叙事主体、叙事立场的衍变,考察乡土叙事在在百年乡土小说发展史中的位置,有何继承与反驳,有何衍化与新质,思考他如何用中国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从而以点带面地探析中国百年乡土叙事的创新变革之路。结语部分指出:中国乡土作家不断追问乡村
上海的儿童文学创作一直是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的中流砥柱,引领着中国儿童文学的现实面貌、未来趋向,见证着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辉煌成就与跨越式发展。本书对1921年以来的上海儿童文学创作发展历程进行了一次系统、全面的回顾,是对五代上海儿童文学作家群像的一次深深致敬。通过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字,70位具有代表性的上海儿童文学作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