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定量分析和新近科学发现,首次将棉花产业、气候、骆驼驯养与伊斯兰伊朗的繁荣和衰落及突厥游牧部落的入侵联系起来,并将这一时段的伊朗高原置于世界史的视野之下,探询了伊朗黄金时代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复杂且持久的影响。作者认为,棉花生产和出口的繁荣使伊朗成为9-10世纪伊斯兰世界生产力最强盛、文化最活跃的地区;而到11世纪,
本书讲述了其富有希望和建设成就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从1897年西奥多·赫茨尔发起锡安主义运动,呼吁在巴勒斯坦上建立犹太国家开始,到五十年后的1948年,以色列国家诞生,全世界犹太人有了自己的祖国。独立后的以色列将阿拉伯土地上四分之三的犹太人聚合起来,五次战争检验了以色列人的生存能力。
伯利恒,是一座位于约旦河西岸的古老城镇,被誉为“世界历史的支点”,那里承载着如此多的意义,有历史,有神话,有宗教。它生动地活在每个人的想象之中,每年有250多万游客前往。对有些人来说,伯利恒仍是Bible里描述的沙漠边缘的小镇;对有些人来说,它困在一堵墙内,周围是以色列定居点以及敌对的定居者和士兵。英国作家尼古拉斯·布
本书从下层武士的角度描述了明治维新的整个过程。以往的明治维新史偏重于政治和军事方面,多以宏观叙述为主;本书以幕末著名人物胜海舟、坂本龙马、西乡隆盛等为中心,叙述了这些在维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人物的生涯。通过他们的经历,生动地再现了明治维新的历史现场,揭示了明治维新发生的原因及其成功的历史必然性。明治维新虽已过去一百
中东地区,即亚欧非三大洲的接合部,西亚北非地带,这里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金桥,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两希文明”中希伯来文明就产生与此。本书在诸多的表述中,采用了较为通用的“十八国说”:即阿富汗、沙特阿拉伯、以色列、伊拉克、也门、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朗、土耳其、埃及、科威特、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黎巴嫩、约
本书从书法与文字的角度对古代碑刻、法书及当前书法日常用字的错别字现象归纳研究,从繁简字、俗讹字、废弃字、分化字、相似字、错别字、避讳字、偏旁混用字等等问题作大概梳理分析。本书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字例略说:主要是对文字的字形、字音、字义考辨研究。第二部分对书法创作中常见文字问题现象分析与研究,以国展参评作品为研究对象
本书从历代书目、文集,以及地方史志中勾稽出1912年之前出版的广西儒学文献共381种,分为“广西儒经文献”“广西儒论文献”“广西儒史文献”三大部,部下又有分类。各部、类均有小序。每种论著下,首列书名、卷数,次叙作者小传,次附原书序,次述该论著的内容、性质、撰述方式及学术价值,末考其版本及存佚。本书以提要的方式对历代广西
梁玉绳为清代考据学家,于《史记》《汉书》研究成就卓然。书稿考察梁玉绳的家世、生平和交游,总结梁玉绳的学术特点和治学方法,并对梁氏《史记志疑》与《人表考》等著作的学术成就进行解析。
本书是关于中国宋元明清时期森林变迁的历史著作。天然森林的减少是中国宋朝以来最重要的环境变化之一,人口增长和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了对森林的过度开发。本书考察了宋朝至清朝初期中国南方人造森林的发展,认为历代朝廷通过市场监督和税收政策等措施,有效激励了民间自发的植树造林活动,进而富有新意地提出,中国宋朝以来并没有绝对地滥伐森林,
本书为俄藏黑水城文献之一种。由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共同编纂。本卷为第31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