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针对地理学面临的诸多基础性学科问题展开讨论: ★力求明晰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提出地理学科复杂性特征; ★力求解析地理数据总体特征、认识地理数据质量与解决地理问题的功能; ★力求探寻地理综合的思路,从要素、空间、尺度、界面等方面归纳地理耦合的方式,为地理综合集成奠定思维基础; ★力求总结地理学的研究范式,阐释不同地理
本书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藏东南关键区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通道科学考察的总结性专著,亦是青藏高原藏东南水汽输送研究的**成果。全书共11章,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两次科考的背景、意义、目标及内容;回顾了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近几十年来的自然环境与气候背景;介绍了2018年开展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地表能量平衡过程和水汽输
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散落着一座座丹岩峭壁、霞蔚云蒸而被称作“丹霞”的山峦,具有很高的旅游观赏和科学研究价值。本书阐述了丹霞一词的起源、丹霞地貌学术含义、丹霞文化魅力,简要介绍了“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六个片区的地貌成因和旅游资源特色。
本书是关于浙江山川古迹的总结性资料汇编,卷一全省考,卷二临安山川考,卷三嘉兴山川考、吴兴山川考,卷四四名山川考、绍兴山川考,卷五赤城山川考、金华山川考、衢州山川考,卷六睦州山川考、温州山川考、括仓山川考。
本书主要就山西境内分布的各大山脉进行地质构造知识的探讨和介绍,分别以每条山脉为一个篇章,相对独立。全书共有八个篇章,第一部分为《开篇》,交代地质前辈余老等组成的科普考察队,深入到群山之中,考察构造运动是如何造就山西当今众多山脉和河流的;第二部分为《太岳山》,通过两条主要路线认识其构造特征和隆升模式;第三部分为《中条山》
本书与读者一起发现深圳自然之美,探秘本土自然胜地,观察野生植物和动物,追溯历史地理典故,了解生态环境的变迁,分享在大自然中行走的感受。
本书作者用十余年时间徒步走遍了广东典型性的山岭、田野、海岸线、岛屿、溪谷、湖泊和老村。以深圳为例,与读者一起发现自然之美。试图为城市建一份“自然档案”:精选1800多张记录自然生态的图片,每一张图片标注了内容,记载了时间和地点。
主人公卡姆是一名第一次进入丛林的肉食性动物保护方向的研究生,他致力于成为一名探险家。本书跟随着卡姆的脚步,记录了他的第一次丛林探险,向小读者们展示了生活在丛林中的科研人员们一天的生活,以及丛林中丰富的物种。所有的科普知识都渗透在生活场景中,在保证专业度的同时强调趣味性和故事性,寓教于乐,让孩子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轻松学到
本书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数字化建设入手,涵盖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数字化规划、建设与支撑业务等全方位的内容。全面阐述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数字化建设与发展的新动态、新思维、新经验。《BR》全书共12章,内容包括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进入新时代,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数字化建设总体规划,自然资源多维立体协同感知网构建,自然资源多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