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以中影股份领衔出品的电影《建军大业》为依据,用翔实的史料,讲述了八一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重要历史事件,用生动的笔墨记录了大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贺龙等革命先辈,在革命生死攸关的时刻,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的军事活动、武装斗争和建军活动。本书作为爱国主义教育读本,让我们通过史实看到了先辈
飘扬的军旗
《四渡赤水(读·党史第28辑)》记述了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国民党数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在毛泽东等红军领导人的指挥下展开了一场四次渡过赤水河、跳出国民党军包围圈的运动战,开辟了一条渡过长江、北上抗日的路线,在红军长征战略转移中具有重大意义。内容包括事件亲历者的一些回忆及相关文章。
大渡河之役特别是飞夺泸定桥之战,是党史军史中的难点热点,而且长期没有足够说服力的解读,本书以详实的敌我双方档案史料和大量实地调研(十多年的实地踏勘和调研),以及生动活泼的文风,严谨的论证,填补了这个空白。该书在当事人后代(红二代)和泸定县史志部门广泛征求意见,获得一致好评,被认为迄今为止的详实客观可靠的史记!
红军长征中的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之战早已为世人耳熟能详,但艺术概括的故事却往往简化了历史的本来所具有的丰富与多元性,也难以全景展示这个战争史上堪为奇观的战略大机动的复杂演进过程。作者在充分依据史料的基础上,以独特的视角、洗练的文字,揭示了那段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对其间的重要战役战斗和行动部署都有精彩的客观评述,并配有
《大明海魂》记述了嘉靖二十六年,闽浙总督朱纨奉命赴浙闽沿海厉行海禁,在双屿岛——“十六世纪的世贸天堂”,摧毁以许栋为首的海盗团伙,使倭患暂时得以平复。双屿岛海战后,命运多舛、历经磨难的徐龙,本想精忠报国,励精图治,却遭奸臣迫害,陷人大明王朝因推行海禁而滋生的倭患中。整个故事通过历史人物维护海权,抗击倭寇,挑战海禁,再现
湘军,中国近代史上令中外侧目的一支武装力量。在中国命运正值日落西山、清朝政府岌岌可危几乎难以为继的时候,湘军的出现可谓给清朝廷打了一剂强心针,它不仅是清朝廷稳定国内政局的指望,更是清朝廷对外作战,维护统一大局所倚靠的力量,由此,晚清朝廷也隐约有了中兴的气象。同时也是这支军队,铸就了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等人的中兴名臣的
本书主要选编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军事方面的档案文献,主要包括国民政府战时军事组织制度,抗日作战军事方针、计划与部署,拱卫大后方持久抗战概况,抗日战争胜利与各地受降等几个方面,真实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军事概况。
本书堪称一部关于中国兵史的完整读本。主体部分是雷海宗的成名代表作《中国的兵》和《无兵的文化》,并汇编作者其他关于中国历史及文化的重要篇章,以使读者获得一部雷海宗先生对中国兵史研究的完整读本。有关中国兵制的研究已经很多,但雷海宗不走传统兵制史的路子,从侧面发力,引入西方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探讨中国文化中的兵的精神,也就是
1937年10月底,忻口战役撤退下来的中国军队陆续向太原转进,阎锡山命令傅作义为太原守备司令。计划“依城野战”以保太原。但后来计划中“依城野战”的部队都绕城而过,向后方撤去,只留下以傅作义35军为主力的一万余人的部队防守孤城太原。 11月6日,占优势地位优势的日军向太原城外围守军阵地发起进攻;7日,日军发动总攻,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