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批评的敌意、直言、逃兵与批评的“异时代”性、浮游的守夜人——从北岛《午夜之门》谈起、知识者的倦怠之书——我看《春尽江南》、圆满即匮乏——阿来《云中记》管窥等。
《唐代文学研究》是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刊,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与西北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本刊主要刊发关于唐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论文,内容涵盖唐代文学创作与作家研究(除总体综合研究外,包括对诗、词、赋、散文、骈文、小说、俗文学等各体文学及其作家的研究)、唐代文学文献与史料研究、唐代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唐代文学与其
本辑主要对明代文学各类典型主题展开论述,可分为“文学与文本”“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文学群体与创作共性”“文本形态与文学生态”“文献编纂”五部分,内容涵盖文本、文体、诗学、群体以及文献、创作心态、创作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既论及文体建设与文章学意义,又关注性灵派对主题质素的省思及对诗学的推进;既阐释“七子”派创作的技法与德性
方象瑛,清初诗人,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卒年不详。方象瑛字渭仁,号霞庄,浙江遂安(今属浙江淳安)人。本书以方象瑛文集所存诗歌、散文为基本研究对象,从第一手材料爬梳入手,力求具体而深入地厘清方象瑛的家世、家风、生平、交游等情况。在此基础上,论述诗文作品的内涵、艺术特征以及在清初文坛的地位。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客观地
吴汝纶由桐城派“旁逸斜出”,以调和唐宋、兼容中西的开阔眼光对桐城诗文进行了改造,为其增添了写照传声的现实功能,架起连接古典诗文与社会现实的桥梁。此外,吴汝纶长期致力于教书育人,将自身文学思想施于教育实践,培养了大批学派后进,为桐城学脉在清末民初这一新旧文化交替时期的延续、发展以及中国近代的文化转型做出巨大贡献。
本书以清中期著名学者型文学家王昶为研究对象,通过其文学活动来呈现乾嘉诗学、古文、词学的特点、面貌及演变趋势,并考察乾嘉学术对文学的影响。本书分为上、下两编,分别从诗学、古文、词学三个方面探讨王昶的文学思想、文学创作、文学总集编选活动以及交游活动。诗学上,考察王昶对沈德潜“格调说”的继承与深化,其以唐为宗、兼取宋调的选诗
主编饶龙隼,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17ZDA238)首席专家,“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丛书主编。 本书由上海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中心组织编纂,依托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17ZDA238)
本书梳理自清末以来王国维、周作人、梁实秋、苏雪林、林语堂、李健吾、沈从文、李长之等人逐步建构起的“人文批评”图景,不仅有助于发掘其对文学审美性的开掘,对人性表现的重视以及对中国传统文论的承接等文学批评的内蕴和特质,而且有助于揭橥中国文学批评“现代化”过程中那些持存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品格,从而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研究引向深
本书以影响研究为切入点,以比较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运用翔实的史料,深入分析大陆母体文学对台湾现代文学的影响,积极探求中国现代文学精神、现代经典作家对台湾文学发展的意义,细致地梳理台湾文学与祖国大陆母体文学间深刻的渊源关系;同时,又进一步凸显了台湾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特殊组成部分的地位和价值,研究台湾文学为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学
该书以苏轼文学作品的英语翻译和英语研究成果为对象,对苏轼文学作品在海外的翻译、传播、接受和影响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对苏轼在海外的传播趋势和影响力进行分层阐释,力图找到苏轼文学西传的相关规律和走向世界的原因,并构建较为完整的苏轼文学作品英译与传播图景。该书以苏轼文学作品的英译和传播为典型案例,探索以苏轼文学作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