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辨症玉函》和《脉诀阐微》两部分。 《辨症玉函》四卷,清·陈士铎著。此书以辨症为主旨,有阴症阳症辨、虚症实症辨、上症下症辨和真症假症辨等,共辨中风、疟疾、癫狂等75症,较《辨证录》为简要,故称《辨症玉函》。每证之下,先辨病因病机,再辨证型特点,并特别点明辨证的关键,每证列方剂数则。辨证是中医临证从理论到治疗的
《石室秘录》卷一至卷五上半部分,以治法为纲,依次列举了一百二十八种治法。卷五下半部分论述了五行、脏腑、阴阳、昼夜、四时等十七论以及儿科诊法等。卷六为伤寒、中寒、中暑、水湿、热症、燥症、内伤七门,每门中分别论述了相关疾病的治法,以及血症、腹痛、喉痛等十六种杂症的治法。这种以治法为纲的编写方法,是《石室秘录(第2版)/中医
《儒门事亲》为金代著名医家张从正著,后经其门人整理而成。书名日《儒门事亲》者,以为惟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也。 张从正(1156-1228年),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人(今河南兰考县)。张氏精于医,贯穿《素》《难》之学,论病强调邪气,治病以祛邪为先,临床善用汗、吐、下三法。其书凡十五卷,集中体现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为宋代医家陈言(字无择,号鹤溪道人)所著,约成书于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全书18卷,180门,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载方1050余首。其书卷1至卷7以论述外感六淫为主的外所因性疾病为主;卷8至卷14的前半部分介绍以内所因为主的疾病;卷14的后半部分开始至卷18结束,
本书由头针创始人焦顺发编著。全书十一章,包括头针概述、头针与神经系统、头针刺激区、头针针刺术、头针临床实践、头针临床疗效、特殊体征案例观察、头针麻醉技术、特殊反应与刺激区的特异关系、头皮特殊变化与刺激区的特异性、特殊示教案例。
1本书在介绍了腧穴现代研究、针刺现代研究、针刺配穴处方方法、常用新穴及针刺新疗法的基础上,以作者47年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为主,重点介绍了常见的神经病症状及120余种疾病的病因、诊断和治法,探讨了针刺治疗神经病的机制及规律。书中的“针刺十绝”治法突破了原有的模式,完全是自主创新的针刺新技术,多次荣获*、省部级奖励,独具
《刘保和抓主症用方传承录》是河北中医学院刘保和教授师生团队的集体创作,集中体现刘保和“抓主症”学术思想,传播“抓主症”的独家经验:主症并非患者最感痛苦的症状;而且既然是“主”症,就不能多,最多不能超过3 个。“能否把主症交代出来,是中医临床书籍和论文有否价值的标志”。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老师传授”,是刘保和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主任李赛美教授医案解析与带教全程记录,李赛美,女,1960年4月生,医学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教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经典理论教学与临床研究,擅长运用经方辨治糖尿病、肝病、甲亢、抑郁症及疑难病症;在糖尿病心脏病研究、经方运用与
内容提要 何炳元(1861—1929),字廉臣,号印岩,浙江绍兴县人,清末民初著名医家。何氏出生于医学世家,其祖父为绍兴名医何秀山。何氏一生精研医术,汇通中西,学验俱丰,著作等身,其最主要的贡献集中体现在绍派伤寒和伏气温病两大方面。本丛书选取九种:《新医宗必读》是其接纳新知、中西汇通思想的具体阐述;《增订通俗伤寒论》
中国医学家们,早在上古时期即开始探索、应用“敏点刺敏感物”治病。因持续临床实践和广泛、深入研究得到很大发展。遗憾的是因后代医学家们,解读原文有误和认定不同,使其支离破碎或变异发展。我通过四十多年的解读原文,明确认识其精髓和核心理论,使其恢复真意。将不同时代的重要论述,科学有序地对接,形成“脑神筋(经)系统”。将中国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