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现代性的另一种表述》以"文学中的城市"这一概念入手,从三个方面分析了1949-1976时间内城市题材文学的特征及其特殊的现代性表达。一、对1949-1976年间的城市题材文学进行背景研究,梳理现代以来文学中的城市形象与现代性叙写,分析这些因素的构成、组合方式,并与其他时段文学中的相关内容相比较。二、题材和主题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的编选意在提倡“名著”的阅读,这是因为在我们看来,每一个民族、第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名著”之中,其中的一部分经过历史的筛选,就成了民族和人类的“经典”。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不只是文学,还有其他人文科学学科、社会科学学科、自然科学学科)的名著、经典的
在中国女性文学批评领域,西方女性主义学说一直拥有话语霸权,“以西律中”“借西构体”是大多数学者选择的批评范式与批评路径。西方女性主义学说以西方性别政治压迫与文学实践为批判指涉创构,在中国的适用程度值得分析。走出西学话语藩篱,进行民族主体性理论建构,已成为中国女性文学批评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为此,《中国性别理论与女性文学
《元明清少数民族汉语文创作诗文叙录(元明卷)》考察梳理了元明两代少数民族汉语文创作的基本情况,摸清了现存诗文别集的流布现状,为深入考察元明少数民族文学家诗文创作情况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元代少数民族汉语文创作诗文叙录》,按照蒙古族、色目人、契丹、女真等四个民族分类,著录了一百五十三位少数民族作家
行旅是人类跨越空间阻隔的社会活动,行人则是传统社会中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东汉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行旅活动在士阶层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因此影响到文化与文学的种种表现。 《行行重行行:东汉行旅文化与文学》旨在考察以士人为主体的东汉行旅文化,并进而讨论这一文化对东汉文学的影响。
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土文学”思潮为中心,以鲁迅、杨振声、汪敬熙、蹇先艾、许钦文、台静农、潘训、黎锦明、彭家煌、王鲁彦、王任叔、芦焚、王统照、废名、沈从文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泥土滋味的乡土文学作家为重点,从原始史料、重要文献、回忆与自述和历史图片等方面较为整体地呈现了这一时期乡土文学的历史风貌。特别是在重要文献方面
《苏州文艺评论》创刊于2007年,至今八年。2014年刊改为图文版。恰逢北京成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而且系经国务院批准,可见规格之高,与中国作协、剧协、影协、美协、书协、曲协、视协等十一家主流的艺术家协会一样名正言顺,同一平台。理论与评论文章不参与指导创作实践,这是当代文艺评论的缺憾。六十年的文艺理论之路,前三十年文艺
这是一次中国文学的旅行,也是文学经典回家的过程。以中国人的视角,反观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学经典的研究;以第三者的眼光,观照西方视阈下“他者”对“我们”的研究;心与心的碰撞,方法与方法的交融,汇聚成中国文学经典的跨文化交流!
《翰墨书香中的追寻》内容有“苦信”盈溢赤子情、也谈“孙立人给冰心的信”、彩缣尺素写真情、诗谊绵绵无绝期、《新文学(创作)初版本图典》中的钱锺书、《七月文丛》之著作初版本数种及其他、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幕后、《谈艺书简》中的大师风范等。
多洛肯的《元明清少数民族汉语文创作诗文叙录(清代卷)》清代卷收录清代自顺治元年(1644)至宣统三年(1911)间从事汉语文创作的少数民族人士。本叙录所指汉语文创作主要指诗词曲与散文创作。散文包括古文、小品文及骈文。叙录内容主要包括作家简介,包括生卒年、字号、族属情况、籍贯、科第、仕履、亲友、师承、学术渊源;创作基本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