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收集了流落在世界各地的深圳历史影像,集中选取了1899至2010年100多年间的作品,1841年到1899六十年间,英国割走大清国新安县深圳以南1061.8平方公里的面积,英国人举行的三次“定界”仪式划定了深港边界,深圳的历史就此完全改变。广九铁路修建,大量欧美传教士前来办学授课,深圳逐渐从贸易和文
家族史是重要的深圳寻根史。深圳“村村有祠堂”,由中原南迁岭南各地定居的广府民系居民,保持着聚族而居的传统。古村的姓氏文化,承载着姓氏源流与先祖荣耀,同时,宗族开办学堂、祖训教化、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也有不少精彩故事,共同构建了深圳的民风传统。
深圳地名的变迁,是深圳历史文化的发展史。地名文化往往涵盖着历史的脉络与发展,深圳各区/镇地名的由来,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例如盐田,顾名思义与“盐”有关。在宋代,深圳地区制盐业的发展达到顶峰,当时五大盐场之一的叠福盐场,就位于大鹏半岛咸头岭一带
古村的发展史,是深圳区域城镇发展史。深圳古村主要分为客家村落和广府村落两大类型。古称“将军围”的周家村,誉为“进士第”的松岗沙浦围,记载文天祥族人繁衍生息的凤凰古村,红色记忆的燕川古村,也承载着深圳丰厚的历史文化,为深圳文化研究提供重要的史料与史实。
本书介绍了仁济医院从1978年至2010年期间的大事记、组织架构、业务科室、医护管理、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医务员工、综合管理、后勤基建、党群工作和重要人物。本书是上海市市级专志(1978-2010)项目中的一项,具有相当的社会效益。
本书是一部地方文化学术著作,展示和总结了江苏淮安地区在历史上的文化发展和变迁。上编淮安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阐述了淮安文化的创始与发轫、发展、繁荣及近代转型;下编淮安文化的历史风貌则聚焦淮安的水利文化、漕运文化、军事文化、淮医文化、美食文化、民俗与宗教、淮安方言、淮安文学、淮安艺术、淮安学术。
古都北京以其宏大的气魄和多元的文化格局而著称于世。让人颇为遗憾的是,关于外国文化中的北京形象研究却乏善可陈,本书应该是国内外第一本系统研究北京域外形象的专著。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实是外国作家笔下出现频率最高的中国城市之一,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本书选择的作者有来京的旅行家、传教士、商人、外交官、军人
本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力求全面、准确、系统、真实地记述了阿克苏市1990~2016年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历程,再现了阿克苏市发展及全貌。
本书为《荆楚文库·方志编》之一种,为《〔乾隆十七年〕广济县志》《〔乾隆五十八年〕广济县志》二方志的合刊本。《〔乾隆十七年〕广济县志》选用清乾隆十七年刻,五十四年新订本为整理底本,清廷以旧志需避讳而铲削旧板、复行刊印。《〔乾隆五十八年〕广济县志》采用清乾隆五十八年刻本为底本,该志在十七年志基础上博采旁收,续载四十余年事。
本书为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安徽历史文化研究文库”之一,收录了第八届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会的论文60篇,分别从皖江绿色文化生态旅游、皖江文化经济发展、皖江区域文化与流派、皖江文化戏曲民间艺术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探索皖江特定区域文化,烘托了皖江文化所具有的创新的特质及其与皖江崛起的关系。全书体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