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展览的沿黄九省(区)文物精品图片,并以文物为主线讲解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博大精神。“黄河珍宝展”由郑州市人民政府和河南省文物局主办,共展出16家文博单位共42件(套)文物珍品。参展文物中,有相当一部分为“国家宝藏”和“如果国宝会说话”出镜文物,如彩陶舞蹈纹彩陶盆、人头形器口彩陶瓶、胡旋舞石刻墓门、晋侯鸟尊、武
本書設有胡家草場西漢簡牘整理與研究專欄,下收8篇文章,皆是對胡家草場西漢簡牘的字詞解析、内涵探究,是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除此之外,書中還對清華簡、上博簡、睡虎地秦簡、走馬樓西漢簡、漢印等出土文獻進行了相關討論,涉及文本形態分析、字詞補釋等方面。另外,書中還有2020年中國大陸戰國出土文獻研究綜述、里耶秦簡綴合概覽,爲相關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经过整理,共发现五篇楚辞类作品:《凡物流形》《李赋》《兰赋》《有皇将起》《鶹鷅》,已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七、八册公布,整理者即是曹锦炎先生。这五篇作品均不见于今本《楚辞》,从体裁和句式看,也比今本各篇显得更具原始性,这对研究楚辞这种诗体的形成很有帮助。本书将五篇楚辞集中在一起,结合学界
本书首次从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一千余件馆藏陶瓷器中遴选125件瓷器,以年代为序,图文并茂地展现给读者。除重新拍摄多角度的瓷器高清图外,对于瓷器细节、款识等均予以展示。所选瓷器年代涵盖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窑口有邢窑、定窑、磁州窑、耀州窑、越窑、景德镇窑、龙泉窑、漳州窑等;种类包含颜色釉瓷、釉下彩瓷、釉上彩
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藏历代玺印一千多方,其中仅战国古玺就有200多方,这批古玺文字精美,大多数保存完整,此次集中整理,除重新制作精良印面钤本外,特意拍摄印面、印体高清照片,并以封泥形式体现文字及字口特征,多位一体,全面展现这批战国古玺的形态特征。《玺印卷》编排合理,体例完善,图版之外,整理者作为古文字专家和考古文
该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新一期的集刊,全书共收论文47篇,内容丰富,涉及甲骨学、历史系、神话学、古文献学等,包括甲骨文材料的整理,甲骨文献和甲骨学史的梳理与校订,甲骨学工具书的校订,甲骨卜辞的考证,甲骨文与殷商史相关领域的研究,上古神话传说的梳理考证,甲骨文字词的考释,甲骨的鉴别,甲骨数据库的开发推广和
本书稿收录了杨权喜先生已经发表的论文八十余篇,分为荆楚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与研究;湖北重大考古发现与江汉文明探讨;荆楚地区商周文化的分析与讨论;楚文化渊源与楚丹阳;楚文化的发现与研究;荆楚地区巴蜀、百越、秦汉文化的探讨与综述等六个大部分。这些论文涉及面广且有深度,是杨权喜先生毕生研究的精华,对于研究荆楚文化的学者来说
本书扎根巴蜀地区天龙八部造(图)像微观生态系统,对相关考古资料进行梳理与勘察,同时结合文献研究,从图像学角度探索巴蜀天龙八部的特征及其演变过程。作者对据此呈现的天龙八部现象进行历史追溯和横向对比,力图深入辨识这些造(图)像的尊格和意涵,以此检视学术界惯常确立的有关天龙八部造(图)像常识的正误、缺陷等问题,进而在佛教文化
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有字甲骨近500片,部分为罗振玉旧藏,其中有一部分未曾著录过;也有一部分虽曾被著录,但或是仅著录其正面刻辞,而遗漏其背面;或是拓本经过割裁,以致文辞不全。作者团队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对这批内容丰富的甲骨进行全面的精细化整理,并结合研究成果,对这批甲骨刻辞进行准确的释文考订和缀合整理。此外,该书还
本书收录了曲阜市汉魏碑刻陈列馆馆藏北齐至元代碑刻石刻,包括周府君残石、考槃涧刻石、东汉狮形、虎形石兽、汉石人、元代张旺石人及新藏元代碑刻。逐一对每块碑的名称、碑文、尺寸、现状、内容、移存情况进行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