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文化特质风格迥异、丰富多样。饱含民族智慧的工艺制品,来源于少数民族能工巧匠们世代积累的高超技艺,以及他们对所处环境的高度适应和他们掌握的丰富知识。他们利用各种材质和技术,创造了一件件艺术精品,表现出人类文明伟大的创造力与文化本身的复杂多样性。这些种类繁多、色彩绚丽、技巧纷呈、生活气息浓郁的卓越创造
本书是我社《中华传统文化丛书》中的一种。陵,指高大突兀的山丘,是帝王坟墓的专称。寝,是对古代帝王陵园建筑的特定称呼,兴于秦,行于汉。陵寝制度肇始于传说中的唐尧虞舜,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治者推崇皇权至上,维护森严等级的重要的政治手段之一。本书以简明的文字和丰富的插图,围绕帝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导论、石窟装饰艺术设计特征与思想、巴蜀石窟装饰纹样设计与形态、巴蜀石窟造像的背光设计与形态、巴蜀石窟造像的头颈装饰与形态、巴蜀石窟造像的衣着设计与形态、石窟中的飞天造型设计与形态。
本书为我社已出版的“走近敦煌”系列丛书中《遗响千年——敦煌的影响》的英文翻译版,是由甘肃文化翻译中心主任姜秋霞老师组织多名翻译学专家精心翻译的。本书主要介绍了敦煌文化在中国和世界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如敦煌学的产生、敦煌文献的整理刊布及各国相关学术概况、敦煌艺术光辉照耀的文学艺术创作(如井上靖的小说《敦煌》、舞剧《丝路花
本书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佛山地区考古发掘工作的历史,详细介绍了西樵山遗址、南海佛子庙遗址、南海灶岗遗址、南海鱿鱼岗遗址、高明古椰遗址、三水银洲遗址的考古发现,系统研究了佛山秦代以前的人类遗址、墓葬和部分遗迹、遗物,分析了佛山地区先秦时期人类活动的历史。书稿资料详实、引证丰富,对研究佛山以及岭南地区的考古文化具有一定的指
书中将杨柳青木版年画作为一种戏曲文物展开研究,挖掘了其中所包含的戏曲史实,对其作为戏曲文物的丰富价值进行了综合阐释,进而探索了杨柳青木版年画作为一种戏曲传播媒介所具有的传播价值与传播特点,并对其进行了品牌定位与文化推广的策略思考。本书打通了传统戏曲与民间年画两个艺术门类,跨越了戏剧戏曲学、民间艺术学、传播学三个学科,在
本书以京津冀碑铭墓志、摩崖石刻、经幢造像等各类金石文献为研究对象,主要对文坛名家、达官显宦的创作进行深度解读,阐述其创作特征及文学史的意义,并从伦理、教育、民俗、学术、宗教等角度,多层次地发掘其蕴含的价值,并归纳总结其中的地域文化特色。另外从文献学角度,结合史传、总集、别集等,探讨方志金石文献在校勘、辑佚上的独特功能。
本书首次尝试将宋代至清代帝陵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探讨,并将其置于秦汉以后帝陵整体之中进行比较研究,可以说是以前人一些单项或零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进而对宋代至清代帝陵形制布局进行较全面的、较系统的综合研究。帝陵形制布局是帝陵考古学最基础、最主要的研究方向。本书探寻宋代至清代帝陵形制布局间的承袭演变关系,探寻宋代至清代汉族帝陵
本书作者使用了许多西周甬钟的纹饰图片资料,共计368幅。其中,213幅为笔者亲自所拍或制图,92幅出自《中国音乐文物大系》,54幅为张玲玲所绘的线图、拍摄的照片或制作的统计图,少部分图片出自发掘简报,还有个别图片来自网络或由专家提供。对于每一张图片的来源,笔者都标注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严格遵守学术规范。
昌邑市地处山东省东部的潍河下游、渤海莱州湾南岸,辛置墓地位于昌邑市区都昌街道办事处辛置村西侧。2010-2013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昌邑市博物馆对辛置墓地进行了5次田野考古发掘,共发掘清理周代、汉代、明清时期的墓葬964座,其中周代墓葬26座,汉代墓葬791座,明代墓葬30座,清代墓葬117座。这些墓葬共出土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