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是生动的历史记忆,讲述鲜活的中国故事,发出时代的强音。本书选的103篇通讯作品,是《人民日报》70年各个历史时期的优秀代表、精彩华章,内容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党建等多个领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革命、建设、改革走过的风雨历程,从不同层面展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本书系纪念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作品精选之一种。本书从《人民日报》已发表的消息中甄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结集出版。选编篇目突出一个“重”字,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党建等领域的重要事件、重要决策、重要会议及重要活动等。每一篇内容都堪称中国近70年来发展变化的里程碑。
本书收入1993年以来人民日报刊发的任仲平(即“人民日报重要评论”)文章100篇。书中的任仲平文章,以“大国大党大报”的独特基调,就事关时代发展的大命题、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件展开评论,多次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表扬,被认为是人民日报政论优势的集中体现。
新文化晨曦时刻的儿女,那么一些难以抹平的个体,经历各自曲折跌宕的人生。 继《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的前半生》之后,《九个人》是复旦大学教授张新颖又一部人物传记力作。这本小书讲述了沈从文、黄永玉、贾植芳、路翎、穆旦、萧珊、巫宁坤、李霖灿、熊秉明这九个人相异而相通的命运。 除了沈从文,其他几位大致可以看作一代人出生在一九
作品内容翔实,图文并茂,构思精巧,气势宏大,感人至深,是一部杭锦旗的当代生态百科全书,是一部荡气回肠的生态史诗,也是具有鄂尔多斯特色、体现鄂尔多斯人品格,全面展示鄂尔多斯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的文学作品。
本书内容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分为两章:我的大学、同窗情缘。下部分也为两章:恢复高考30年专访(1977-2007年)和毕业30年专访(1982-2012年)。作者王熙远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批大学生,把对大学生活的体悟和怀念写得自然,把同学之间的情谊写得真挚。
这是一段温暖的旅程,7个人,150个小时,他们怀着人间大爱,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和勇气,穿越荒芜寂寥的无人区。为了唤醒都市人沉睡的心灵,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弱势群体,他们从陌生到熟悉,在无人的荒漠里完成挑战,完成对生命厚度的探寻,也完成对自我认知的升华。《150小时(套装共3册)》依托于电影《150小时》,分为拍摄纪实、
1977年,随着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黑暗与混乱终于退场。中国向何处去? 1977年10月21日,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对高等学校招生制度进行改革。同一天,《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在无数人彷徨的身影中,恢复高考的消息传遍中国,一度前途灰暗的青年人看到了希望。1977年12月
《我与刑法七十年》是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中国国际刑法研究开创者高铭暄先生与刑法结缘七十周年的访谈录,全景展示了高铭暄先生作为新中国培养的当代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为新中国刑法学事业和刑事法治建设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多彩学术生涯。学术泰斗的人格魅力和一代宗师的学术风范,从中可见一斑。 其中揭示的许多刑事立法
《书香岁月:漫忆社科书店》汇集了60多篇回忆短文,见证了一家普通书店——北京社科书店37年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展示了它对学术园地的执着坚守和以书会友而与众多专家学者结成的美好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