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寺院规制、智化寺历史沿革、智化寺的佛造像、馆藏佛经绘萃、壁画与彩绘天花、智化寺京音乐。
法门寺自东汉建成,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素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本书作者王仓西曾亲历1987年法门寺唐塔地宫考古发掘和文物清理、保护工作,担任法门寺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多年,并主要负责《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的编纂工作。本书汇集了作者从事法门寺考古研究工作三十多年来关于法门寺历史研究、法门寺地宫文物考古研究、隋唐文化
本书集录北宋至民国初年凡九百余年间之高僧事迹。全书内容包括译经篇、义解篇、习禅篇、明律篇、护法篇、灵感篇、遗身篇、净读篇、兴福篇、杂识篇等。
本书以“现代性背景下传统佛教阐释如何展开”为问题导向,以个案研究为基本方法,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其一是传统佛教哲学思想的现代诠释;其二是传统佛教宗教观念的现代阐述;其三是对于中国佛教几个历史片段的现代审视;其四是民俗视阈下的传统佛教文化;其五是论述儒佛关系。
本书从佛教社会史的角度综合探讨晚明佛教世俗化的原因、丛林形态的转变,对晚明佛教改革进行再解读,总结明代佛教四大师的佛学思想与改革实践,提炼晚明佛教改革的特点,落脚点则放在近现代人间佛教运动上,紧扣当代佛教发展的主题,以明代佛教改革的经验教训为当代的佛教改革提供借鉴。当代人间佛教应该走什么路,可以从晚明佛教改革的历史经验
本书以“跨学科人文教育”“古典教育”和“佛学教育”为关键词,对当前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和我国宗教院校的宗教教育分别做出点面结合的研究。
本书稿以现存写本、刻本为依据,在考察各本文本形态的基础上,根据校核后藏版、拉卜楞版、塔尔寺版、拉萨雪版等四种版本所得异文,对《宗喀巴》版本系统展开研究,首次构筑了《宗喀巴》版本系统的框架;并通过对写本、刻本历史背景、特征、存在的问题、现状等进行了考察,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
本书以《密教经轨造像的文化互动与交融》为主题,分经典与仪轨、造像与碑刻、历史与现状三大部分,共32篇论文,其中有关汉传密教论文21篇、白传密教论文5篇、藏传密教论文2篇、印度-尼泊尔密教论文2篇、一般密教论文2篇。每篇论文研究的对象虽各有不同,但共同表现出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特征。其中同一传承系统之间关系更为密切,如汉
《法句经译自巴利文并附论文〈佛陀与西方〉》是白璧德生平著述中的唯一一部译作,译文之后另附有论述佛教与西方思想的长文,是西方佛学研究的重要文献。《法句经》是巴利三藏之经藏中的一部经典作品,白璧德自巴利文译出此作,意在呈现佛陀关于更高意志的原初教诲,并在附文《佛陀与西方》中将东西方的文化与思想进行对比,揭示出佛教对于人之内
钱文忠将散落在巴利文佛经、梵文佛经、汉译佛经原典的佛陀人生记录,进行了分析比较和完整总结。从佛陀出生、成长、婚姻、出家、修行、得道、弘法,直至寂灭,系统梳理和全景展现了他传奇的一生;从历史、文化、传记、经典四大维度,真实还原了佛陀和佛学的精华。 本书以通俗口语和讲故事的形式再现了一个伟大、慈悲,而又真实、智慧的佛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