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上海港区位重心的历史变迁、中国近海人——以上海、香港以及新兴国际航运中心的相关出版物为视角、论宋代南海贸易体系的形成等。
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综合政策,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设专项课题,我们组织力量编撰了这套《中国现代流通体系规划与建设政策文献汇编》。本丛书由20辑构成,每辑75万字左右,总字数1500多万。内容除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体系之外还包括国内流通、国际(地区)流通、交通运输与物流三大部分。国内
《天津通史专题研究丛书:天津漕运研究(1368-1840)》作者运用社会学和统计学的知识与方法,就明清时期天津运河的管理、明清时期经由天津的漕粮、明清时期天津漕船、明清时期天津的海运漕粮、明清时期漕运对天津的商业、文化以及人口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详尽论述。
《航运竞争情报学》主要介绍国际航运业竞争情报的原则和方法。其基本的逻辑体系是情报学的理论与实践在航运业中的应用,并根据航运竞争特点建立航运情报学系统。第一章介绍情报学理论和实践的基本内容,由此导出情报理论和方法适用于航运业的基本观点;第二章介绍航运情报体系的基本架构,从航运竞争对情报的需求出发,引出应用情报理论与方法的
建筑·感受中国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吴国的王舟艅艎、海洋与上海、从镇压林爽文起义看清中叶的福建绿营水师、1902年中国南方霍乱的海路港口传入与内陆蔓延等。
松浦章所著的《清代上海沙船航运业史研究》广泛搜集珍藏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地的资料,从中文、日文和英文等文献文书中贡献给学界大量而又系统的第一手资料,并对清代上海沙船航运业作了全方位、多层次和新视角的考察,清晰地展示了清代沙船航运业的全貌和上海沙船字号主的实态,大大地推进了相关专题的研究,《清代上海沙船航运业史研究》从而
《中国航海史基础文献汇编(第3卷):杂史卷(套装共7册)》全面系统地检索、整理、研究自远古至新中国成立之间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正史、别史、杂史、方志、考古、档案、图画、学术、海外典籍等各类基础文献,将其中与中国航海(含通海江河航行)历史相关的活动、事件、人物、地区、运载工具、航行技术以及航海管理机构与政策等图文资料辑集成册
中国航海事业先后历经了秦汉、隋唐、宋元三个大发展时期,至明初郑和下西洋,将中国古代的航海事业推向了顶峰。本书以专题的形式,通过对中国的航海人物、事件、技术、法规及管理机构、港口等多个方面的描述,分门别类的介绍了中华航海文明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概况。殷人航渡美洲之谜究竟是怎么回事?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是否确凿?郑和下西洋究竟
由上海国家航海博物馆、大连海事大学主办,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协办,2011年7月26~28日在上海浦东召开了"航海--文明之迹"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共收到论文40余篇,内容涉及古船与沉船研究、海盗历史、航运贸易、海上航路、古地图、航海人物等。研讨会以"航海--文明之迹"为主体,试图以"船"、"人"、"航路"为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