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文学遗产》编辑部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文学史观与文学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部分论文的结集,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重点探讨文学史观与文学史书写的相关问题 ,下编主要对与诗、赋、文等文体相关的文学史专题进行个案剖析。立论视角多元,思路新颖,对推进与深化文学史观与文学史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领域的专著。东汉末年建安年间之赋,是中国赋史上的丰碑。全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作家论,设八章分别论述曹丕、曹植以及建安诸子等主要赋家的创作个性与成就。中编题材论,设五章分别论述校猎题材、征伐题材、咏物题材、咏物中的禽鸟题材以及女性美题材的书写特点与成就;书稿虽有咏物赋概论专章,但对于咏物赋中成
李相银,男,1973年生,200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13年被评为教授。现任职于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任绍兴市文旅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主要从事上海沦陷时期文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部、编著4部。本书通过对上海沦陷时期相关文学期刊和报纸副刊,以及一些特殊现象的考察,试图重
本书通过对上海沦陷时期相关文学期刊和报纸副刊,以及一些特殊现象的考察,试图重构这一时期的复杂文学景观,解读异族奴役下现代文化人的精神症候以及他们“蚌病成珠”的意义。主要内容包括汪伪政要的散文写作、《中华副刊》对鲁迅形象的改写、周作人对上海沦陷时期散文创作的影响、路易士对上海沦陷时期诗歌创作的影响、张爱玲的战争书写、钱锺
本书是上海社科院“中国城市文学研究”团队组织编纂的《海外亚洲汉学中的上海文学研究系列》之一。主要聚焦新世纪以来东南亚学界对上海文学的主要研究成果,涉及东南亚文学中的上海书写,海外华人华侨心目中的上海乃至中国的文学想象等。本书收录的论文涉及较多的研究对象,如鲁迅、郁达夫、徐志摩、张爱玲、杨骚、刘呐鸥、刘延陵、王安忆等作家
本书是上海社科院“中国城市文学研究”团队组织编纂的《海外亚洲汉学中的上海文学研究系列》之一。主要收录了18篇由日本学者撰写的上海文学研究论著,大体上反映了近30年内日本学者对上海文学研究的状况,其中不乏日本名家的本色当行之作,如鲁迅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木山英雄、丸山昇、北冈正子均有文章收录在内。以期较为全面地呈现域外学者
本书稿是一部韩国学者的上海文学研究论文集,论文集的在“文学上海”(即通过文学作品观看上海)上,注重对上海文学的作品与刊物研究。十篇论文中,有一篇研究中代文学、图像,四篇研究现代文学,三篇研究当代文学,一篇打现当代上海文学并提出了新方法,还有一篇研究韩国作家的上海书写。研究的作者有韩邦庆、茅盾、张爱玲、蒋光慈、穆时英、师
胡适是中国白话文学、自由文学、西方思想的领头人。《白话文学史》是其早期代表作,也是新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这本书以我为什么要讲白话文学史呢?为引子,鲜明地展现了胡适对白话文学的认识,认为白话文学史即是中国文学史近年的文学革命在历史上的意义提倡白话文学,提出要用新文学代替旧文学,确立白话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统地位
本书由南京大学教学团队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系列讲座录音及讲稿整理而成。八讲的主题撷取先秦到清代颇具代表性的文学成就,以点带面,娓娓道来。每一讲都从一个侧面入手,体现出各人对文学史的理解,而且在专题及讲法的选择上体现出不同的个性,呈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和风貌特征,展现了南大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研
本书致力于向读者呈现二十世纪早期(1900~1932)中国文学史编纂学确立自身学科研究范式的历程。当时,在中国史学研究界中新出现的研究范式极大地影响了刚诞生不久的中国文学史编纂领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此后中国文学史编纂模式的发展变化。本书内容包括文学史的研究对象、文学史的发展进程与动因、文学史的史料运用与编纂体裁、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