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党史类纪实文学作品,主要包括故事从北大红楼开始、上海滩长出花草的种子、被风吹散在遍地的火种、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在上海租界里破茧成蝶五章内容。本书以北大红楼为起点,主要讲述了1920年6月至1922年7月间,在以上海新老渔阳里为圆心、红色一公里为半径的范围内,接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
《运河三部曲》以隋唐运河古汴河段农村为背景,描写了近百年来这里的乡村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以及新农村建设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生动地再现了这里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创造人类美好新生活而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本书主题鲜明,立意深刻,故事曲折跌宕,人物栩栩如生,语言鲜活生动,散发
本书记录的是2013年4月四川省雅安地震后,应国家卫计委和湖南省卫生厅要求组建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在四川雅安地区的十天抗震救灾之行。书中不仅记录了医疗队在此次抗震救灾工作中的全部行程和主要工作,也记录了医疗队员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呼之即来,来之能战”“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
本书是一本记实录,讲述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在派出医疗队前往灾区救援的同时接收了一批从四川德阳地震灾区紧急转送湖南救治的伤员。本书真实记录了这批伤员在湘雅二医院治疗期间发生的一些故事。当时,各级单位高度重视这批伤员,湖南省委省政府领导、中南大学校领导、医院领导等多次到病房看望伤员,了解病
本书的作者闵强,是一位持之以恒、自我激励的践行者。本书笔锋老辣,思维缜密,文字鲜加雕琢,详述了作者“薄壳猜想”的实践背景与艰苦求证的过程,叙述了作者创新设计赣州八境台结构的心路历程。同时,记录了作者在汶川地震后考察灾区、积极建言都江堰灾后重建的经历,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作者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勇于承担的责任担当。此外,本书还收
本书中,作者回顾了与名家交往的一桩桩往事,抒发了在与名家交往中产生的难以忘怀的感悟、感慨和感叹。
本书共十五章,内容包括:森林里有一座泥瓦房、“铲屎官”密林奇遇、梅花灯的“诅咒”、魂归山林、幸福躲在竹筒里和秋千架上、盼到了一只“哪吒”、在山崩地裂时紧紧相拥、它只有三只脚、体重只有成年熊猫的九百分之一等。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追寻信仰的星光、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苏区根据地的鼓与呼、长征路上播种机等,共十章。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东来、《晨报副刊》首推“劳动节纪念专号”、“问题与主义”之争、引发浙江“一师风潮”的《非“孝”》事件等。
本书分为光辉著作、华东实践两部分,记述了华东油气田三次创业及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进程。
本书所选20位工匠人物中,既有扎根传统的工艺美术大师,如在陶瓷技艺上有着重要研发成果的詹培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裴永中、曹加勇、黄伟雄,錾刻工艺美术师陈志忠,木雕艺术家胡冠军,玉石雕刻家伍辉;还有现代工业中科技能手专家,如从陆地到海洋的仪表维修技能大师邓祖跃,为地铁安全出行的使者唐智金,核电运行调试专家周创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