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下)》是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基于《中国古代史(上)》的讲授,面向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历史专业本科生了解和系统掌握中国古代从唐末五代直到清末的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在培养学生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依托具体史料,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分析史实、评价现象的能力,通
《一说春秋之谷雨》为《一说春秋》丛书的第二本,主要讲述公元前700年到公元前664年之间的春秋故事。本丛书以《春秋》为基础,以《史记》和《国语》作为主要补充,同时,参考其他数十部相关书籍撰写而成。与其他《春秋》白话本不同,《一说春秋》丛书在原有史料的基础上,补充了历法、礼法、制度、人物关系等背景信息,将春秋的事件片段前
本书精选伊沛霞关于中国史的代表性论文凡11篇,是其从业治学五十年以来成果的集粹。序言《五十年的中国史缘》为编者对伊沛霞的两次访谈,将其治中国史之缘起、经过等,娓娓道来。论文11篇,所涉内容基本可以分为唐宋制度史、社会史、家族史、性别史等几个领域,既有伊沛霞年轻时所写的专题研究,如《唐代的书仪》(1985)、《宋代的火葬
本书为胡澱咸中国古史和古文字学研究系列丛书中的第四卷,由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胡澱咸先生所著。本书分为高齐为鲜卑人考、汉武帝尊儒考、关于周室东迁的几个问题、试论殷代用铁、马嵬事件的真相、曾国的来源、说商亳、贾田应是卖田、魏晋清谈思想源流略论、殷代已有宜忌日、再论爰田、战国的年代问题、鄂君启金节考、张骞通西域考等
本书是一本个人学术专著。作者曾于2015年在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过专著《殷代史六辨》,本书是其扩展版。主要内容论述了据1700多年前祖传谱书《殷氏家传》和许多传世文献、甲骨文、金文等考古材料据实记载殷代574年历史的断代史书,其特点是通俗易懂和面向大众。本书既是面向大众的历史书,又是严谨的学术著作。为了雅俗共赏和面向大众
这是一本古代文献的研究书籍。古千乘之地(今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傍依黄河、东靠渤海,得齐人鱼盐之利,一度曾为汉王朝东方经济重镇。经济发展,又为文化繁荣创造良好条件。秦人焚书坑儒,独济南人伏生存《尚书》,伏生传《尚书》于千乘人欧阳生(字伯和),欧阳生传书于千乘人倪宽,倪宽又传书于欧阳生的后代,欧阳氏族创《欧阳尚书》学而列
先秦吴国史研究是江南史、苏州史及其历史文化的基础性研究。春秋时期的吴国,为地处东南一隅的“蛮夷”,向为中原列国所鄙视。后世对先秦列国的研究,主要为对中原列国及荆楚诸国的研究,系统研究先秦吴国史的成果相对较少。作者长期从事吴地历史文化研究,坚持以《春秋》《左传》经传体系构建勾吴历史,系统论述了先秦时期吴国的发展过程、国家
本书讲述春秋战国历史故事,从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烽火戏诸侯开始,到公元前220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前后共五百多年。本书内容分为七卷二十九章。本书在正史的基础上,综合各家之言,将古今中外许多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汇聚其中。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细心汲取,精心雕琢,将春秋战国群雄逐鹿中原的霸气以及他们在乱世中驰骋
周代黄淮地区两大族群即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民族和居于华夏边缘,即东方及东南地区的夷人。两个民族长期的冲突与融合,使得黄淮地区政治地理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夷人族群文化相对落后,缺乏本民族文字材料,本书主要透过中原王朝对夷人及夷夏关系的书写,考察夷夏交争与融合的过程。
《越绝书》是姑代吴越之地的杂史,共十五卷,记载之事上溯夏禹,下至两汉,以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吴越争霸的历史为主,对这一时期吴越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历法等多有涉及。此书开创了地方专史的先河,被誉为“地方志鼻祖”。而且此书文笔隽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可与《国语》相媲美。《越绝书》保留了大量吴越地方的史料,特别注重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