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两国在美、俄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其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因其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和扩大,故被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本书为这一历史阶段的资料汇编,乃中国史学会主持编纂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的一部。该丛刊作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方
本书以北洋军事史为中心,着重围绕北洋时代的几场战争,引用现有各种史料,如当时的报纸杂志、档案等,透过战争中的诸多细节,还原了北洋时期各派系军阀混战的真实历史。本书将宏观与微观相融合,既择取了影响历史进程中的几次战事,也对几场不为人知的战争加以披露,力图从微观角度再现北洋战史的细节。 本书依据新鲜史料描绘北洋系发生、发展
《中国近代史》被誉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全书写于1938年,从鸦片战争始,终于抗日战争,将中国近百年的史事浓缩在短短不到十万字里,主题鲜明,史论兼具。书中对鸦片战争、天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均有条分缕析的解读,多有新意;对于林则徐、洪秀全、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孙中
《近代史学刊》是教育部百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主办的专业学术刊物,登载1840~1949年中国近代史领域内研究成果和信息,包括专题讨论、研究论文、研究综述、书评、史实考订、学者书札、学术信息等。本书是第24辑,分为全球史视野下的近代中国金融、政治文化史研究、社会经济史研究、研究述评、新书
本书属刘东先生主编台湾国学丛书之一种。《中国近代史》是蒋廷黻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本书对19世纪至20世纪早期的中国历史进行了审视和反思,试图对中国近代的历史作一梳理,探究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本书不仅奠定了蒋廷黻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而且折射出那一代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
“新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晚清,由维新派人士康有为较早提出,一度成为流行话语。本书主要围绕近代以来“新中国”一词的深层内涵,考察“新中国”从名词到国家构想的历史过程,并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国人“新中国”构想的发展演变。本书从概念史和思想文化史的角度,对不同时期国人提出的“新中国”所体现的思想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历史分
本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为2021年修订版。本教材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党史、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2021年修订版教材贯彻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想
本书分山雨欲来唤起侨众反清起义创建民国讨逆护法整党治国和缅怀永恒七个部分,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全面展示了孙中山在近30年革命生涯中,为挽救民族危亡奔走呼号、百折不挠,广大华侨对其革命活动身体力行、多方支援的历史图景,同时也展示了不少爱国华侨生平资料及其与孙中山的关系。
本书是金冲及文丛之一种。 全书分为两部分。部分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对辛亥革命运动的发生、发展、胜利和失败的全过程做了系统的历史阐述。第二部分辛亥革命研究,精选自作者40余年来所写的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文章,对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同盟会人的政治方案、护国运动中的政治力量等各个专题进行考证。
本书以清新的语言、扎实的史料再现了辛亥革命这一段风云激荡的历史,从当权的载沣、袁世凯到主张改良的康有为、梁启超,再到践行革命的孙中山,持各种政见的历史人物一一涌现。全书充满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动人细节,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场景,给人很强的现场感。作者不是简单地铺陈陈旧的史料,而是充分挖掘尚未被学界利用的新资料,采择众说,同时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