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梦华录》记录了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1125)年间北宋都城汴京的社会生活,为我们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京都的上至皇亲国戚、高门大族,下及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本书记述范围包括京都的城市布局,内城宫殿及宫廷内外的机构设置,城内的街坊名称及主要寺院道观,店铺、酒肆及勾栏等场所,伎艺表演、娶亲、生子等风俗习惯,
《成都传:熊猫家园诗歌殿堂》是“丝路百城传”系列丛书的重点作品之一。本书按照丛书的基本要求和编创体例,结合作者自己对成都历史文化和现代化追求的多年思考,把成都放在古今丝绸之路为纽带的人类文明、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个性鲜明的巴蜀文化以及与中外同级别城市相竞合的四个维度上,从自然地理、人文禀赋、城市基因、“天府”成因及魅力
此次付梓出版的“《良友》里的民国生活”丛书包括:《民国里的上海》《民国生活简史》《他们的民国》《在民国谋生》《民国亲历记》和《行走在民国》。为了保持《良友》的原貌,并将原刊精华准确地呈现给读者,仅对内容作了重排与审校,地名、人名、语言风格和一些词语的使用,以及少量英文标题和图题等,都没有作修改,也没有加编者注,完全依照
中蒙俄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重点建设的六条走廊之一,共同建设这条重要的经济走廊,是中蒙俄三国关系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是实现中蒙俄三国合作共赢、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中国北疆,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始发地,而历史上作为丝绸之路重要组成部分的草原丝绸之路,是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和连接东西方经贸、文化的
越文化是浙江文化的根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先秦、明代和民国初年的辉煌之后,越文化迎来新中国诞生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在为新中国七十年的文化学术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多方面贡献的同时,也不断焕发出蓬勃生机。为进一步梳理越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体认越文化研究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浙江省越
陕南位于陕西省南部地区,包括今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级市。陕南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古蜀道由北而南穿越崇山,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独立的地理区位创造了独特的社会文化,陕南明清方志数量众多、资料丰富,其中罕见、稀见方志不在少数。本书以陕南明清方志为研究对象,考察方志编修源流、编纂组织,方志结构、文本内容
本书是宁波这个城市的灵魂,一部藏书史,也就是宁波城的心灵史。基于这一使命,《天一文苑》丛书主张读有深度、有内涵的书籍,主张带着思考与探究去阅读。面对全球化浪潮、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在这个时代,倡导读书更有特殊的意义。因此,本丛书在“大文化”视野下,旨在探究宁波文化的历史现象、发展规律与现实机遇,探讨宁波文化的鲜明特色
该书全面、系统、客观、科学地记载南阳市宛城区东关街道的发展轨迹,充分展现了东关街道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的辉煌历程,为进一步认识、研究、开发和建设东关街道提供了信息资料,为续修地方志积累了史料。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许多老建筑、老街区都被拆除,一些带有历史印记的老街道随之而去。该书全面、系统、客观、科学地记载
《闽侯县革命老区发展史》运用“纪事本末体”统领“编年体”的史家笔法,围绕闽侯老区革命与发展这一主线,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自五四运动至十八大以来,闽侯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巨变,系统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本书以简约的英文讲述了北京作为远古人类发源地、文化古都、多朝首都,直至成为新中国首都的历史演进过程。全书将北京的历史分为五个阶段:首先讲述了远古人类“北京人”选择在北京地区定居的原因,以及他们建造最早的北京城邑“蓟”“燕”的过程;接着梳理了北京地区从秦到清的两千多年中由“城”到“都”的历史演进;然后回顾了北京在新文化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