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石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献形式,负载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大量信息,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其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文化价值与传承意义。金石专门研究兴起于宋,而在清代达到鼎盛,名家迭出,先后撰写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专着,其成果对于今天我们的历史学、文学、文字学、考古学、古文献学、古器物鉴定学、书法篆刻学等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鉴于此,
《八琼室金石补正》是继《金石萃编》之后又一部金石学集大成之作。此书名为补正,是指对《金石萃编》的补正。全书共130卷,所收石刻和其他器物铭文3500多种。书中所收以石刻为主,兼收少量器物铭文和一些砖铭。石刻等物的年代从秦汉到辽、西夏、金。此外又收朝鲜、越南、日本碑刻的十余种。考证精审,是清代金石学的殿军之作。
本书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项目——淅川马川墓地战国秦汉墓的考古发掘报告。本书以墓葬为单位,系统介绍了马川墓地192座战国秦汉墓的发掘成果,从墓葬形制、规格、年代及随葬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为观察战国晚期及秦汉时期文化的发展、变迁提供了可贵资料。
2008~2011年,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店子河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5000余平方米。遗址地层堆积主要集中在后岗一期文化、东周、秦汉等时期,另发现少量朱家台文化、煤山文化、二里岗文化灰坑及隋唐时期墓葬等。店子河遗址是鄂西北后岗一期文化最重要的遗址之一,为研究仰韶早期的文化格局和文化谱系提供了重要线索。秦
瓷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因瓷而闻名于世,瓷因中国而能传承至今,并不断地延续,创造了瓷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汉代、宋代及清代的三次辉煌。传统陶瓷发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需要以历史观为核心进行系统的归纳与分析,尊重历史,珍视古人对陶瓷制作的技术方法,敬重古人对陶瓷艺术的创作语言。本书从远古、上古、中古、近古、近代
《战国玺印(分域音序)》分为齐系、燕系、晋系、楚系、秦系及分域待考六系,通篇玺印的音序以通用的《汉语拼音音节表》为顺序。玺印的音序以玺印释文的首字读音排序,在释文首字为同一汉字时,按第二字的读音排。如前两个释字一样,以第三字拼音排序,如此类推。玺印释文拼音相同,以四声音调顺序排序。玺印释文的拼音及音调相同时,再辅以汉字
清朝遗迹的调查
本书围绕明代迁都北京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展开,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定都南京”;第二部分“迁都北京”;第三部分“用致雍熙”。书中收录首都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十余家文博单位的文物展品约二百件(套),图片精美。
本书展示部分收藏的古陶瓷精华,因为书中标本、残器大部分出自扬州及周边地区,从中也见证了扬州在“一带一路”海上丝路中的痕迹,揭示了扬州古代陶瓷遗存的冰山一角。
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又称“芝山红楼”,是一座旧址类革命纪念馆,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纪念馆陈列有红军攻克漳州图、表、文告和人物肖像、遗址照片及红军当年的工作生活用品,向人们宣传、展示1932年在的率领下中央红军攻克漳州的革命历史。本书收录了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中各类重要的历史文物图,通过四个重要时期——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