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和尚(生卒不详),南朝、隋朝人,本名王法极,字智永,会稽山阴人,书圣王羲之七世孙,第五子王徽之后代,号“永禅师”。智永善书,书有家法。将王羲之作为传家之宝的《兰亭序》,带到云门寺保存。云门寺(原名永欣寺)有书阁,智永禅师居阁上临书20年,留下了“退笔冢”、”铁门槛“等传说。智永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他传“永字八法”,
张即之(1186—1263或1266),字温夫,一字樗寮。南宋和州(今安徽和县)人。著名词人、书家张孝祥之甥,参知行事孝伯之子。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佛教主要经典,华严宗的立宗之经。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
王史二氏墓志铭稿卷,北宋黄庭坚书,由《王长者墓志铭稿》和《宋卢南诗老史翊正墓志铭稿》合成。纸本,行书,分别书于黄庭坚40至45岁、55岁前后至60岁之间。《王史二氏墓志铭稿卷》用笔紧峭,结体雄健,自然生灵,富于变化,反映了黄庭坚的书艺特点。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黄牧甫(1849—1908),安徽黟县人,原名士陵,字牧甫,亦作穆甫、穆父,后以字行。晚年别署黟山人、倦叟、倦游窠主。其父博雅能义,著存《竹瑞堂集》。黄牧甫在篆刻艺术方面的成就,主要是不为明清流派所束缚,虽遍学各家,但入而能出,他以自己丰富的金石学的学识,与印艺很好地结合起来,不但把古玺艺术介绍于当代,同时将几百年来以
宣传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起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本书从党的宣传工作的实践出发,系统梳理和总结宣传工作的100个关键词,然后以点睛之笔予以注解,介绍具体的时代背景和意义,后以中国传统的印章篆刻方式,集中呈现出来。本书文字精炼,全彩印刷,彰显出浓郁的中国风意象,具有极强的收藏鉴赏价值。
字体设计体现工匠精神,如何忠于原创又加入新意?从个体样貌到整体氛围,如何用字体来展现时代感?中日韩字型各自为政,一款字体如何取舍,寻找众人都能认同的方式?一种好选择胜过无数可有可无的选项,如何锻炼评断文字的眼光?从规画设计到实际使用有漫长的过程,如何发掘使用者的真实需求?独一无二的设计不一定是好的设计,如何打造有个性又
中国篆刻技法丛书:丁敬篆刻及其刀法
瘦金书作为一种书法风格,是宋徽宗赵佶创立,为厘清宋徽宗瘦金的书写脉络,特选取其早期《秾芳诗帖》,稍晚期的《怪石诗帖》和用笔更灵活,带有明显行书笔意,笔势圆转流畅的后期作品《题瑞鹤图》《题祥龙石图》《牡丹诗帖》,以及故宫博物院所藏并非徽宗的瘦金书《跋李白上阳台帖》《跋欧阳询张翰帖》加以实临与假想临摹,通过对比,更好的理解
《北宋韩琦楷书信札》卷是北宋名臣韩琦的两帖真迹纸本墨迹(《信宿帖》和《旬日帖》)与后世元、清两朝十三段题跋的合裱之卷,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被列为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信宿帖》为韩琦写给欧阳修的一份感谢信,感谢欧阳公所作名篇《相州昼锦堂记》。本书是迄今为全面、深入地对这件文物进行研
该书为文献校勘整理注释类著作。该书深入展开了对《墨池琐录》的文献校勘和注释、评论、今译工作,同时对杨慎书论专著《书品》和文献专著《丹铅总录》《全蜀艺文志》以及诗词文章中与《墨池琐录》内容有关的书法理论进行筛选、校勘和注释工作。这一工作将有助于深入理解杨慎的书法美学思想、明代中期的书法理论水平、审美取法和成败得失,有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