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书中不仅有孔子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也传神地刻画了孔子的个性气质,以及他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孟子》是四书之一,为儒家尊为亚圣的孟子及其弟子所作。书中记载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今字、通假字以右下角黑框标出,人名、朝代名等专有名词以拼音字体加粗,大字排版。
《守礼齐家:儒学与婚丧习俗》主要内容包括“三书”“六礼”婚俗礼仪形式,当代婚姻嫁娶习俗中的生儿育女观念,“从一而终”观念与对美满幸福婚姻的期待,家庭伦理中的孝道要求,“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与灵魂不死的信念,“三年之丧”是为“心安”,衷情、敬意之礼仪形式。
本书以王弼《道德经》作为底本,尽量尊重原文考据译注并适度比较不同版本的同时,运用逻辑回溯老子所处的农耕时代可能的意境和语境,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进行评介和译注,其中也有按照逻辑推理的猜想,使读者多一个角度鉴析《道德经》。如果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把《道德经》从“玄之又玄”的“玄坛”请回到实用的经世哲学的经典位置,尤其是从治国理政
《中国儒学(第十三辑)》由中华孔子学会主办,承什刹海书院协助,立足于学会,面向海内外,广泛联合儒学研究者,对源远流长、博大精神的儒学传统展开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讨,不断激活其内在的精神和独特的价值,俾之在人类精神生活和文明的重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两千余年前礼崩乐坏,百家争鸣,儒、道作为其中佼佼,其思想对立而又互补。绎儒岂可无道,《论语新绎》之后,吴宏一先生又撰《老子新绎》,以飨有志研读《老子》的读者。《老子》又名《道德经》,道家经典之一,今《老子》全书共五千余言,故而又称《老子五千文》。传本既多,不免脱讹,不利研读。《老子新绎》校勘各本异同,取长舍短,译文力求
《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两千多年来,上至帝王公卿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从中汲取营养从而获得立身行道、做人处事的有益方法。本书《论语新绎》对《论语》进行了别具新意的解读,既有传统的考据式注释和直接明了的译文,又有创新的融合式解读——把对字、词、句的解释融入对通篇的把握和分析之中,使读者对原文的理解不会因不明句义而割裂
《论语简释》研究历来很受重视,著作有两千多种。相应而来的是,对《论语》许多语句的解释歧义太多。石锓著的《论语简释》的特色是回归本原,回到孔子时代的语言、回到孔子本人的生活、回到早的注家解释来理解和解读《论语》,尽量还《论语》以本来面貌。
本书主要分为:大学辑释、中庸辑释、论语辑释、孟子辑释四个部分。具体内容包括:读大学法、大学朱子序、辑释、中庸朱子序等。
《中外名人传记》传递榜样的力量,挖掘中外杰出人物成长的典型事件和重要节点,展示他们砥砺心智、乐观向上、困而弥坚、不断创新、乐于奉献的大情怀、大智慧,是滋养身心、汲取智慧、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优秀读本。《万世师表:孔子》是其中一册,讲述了孔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