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书》是周敦颐读《易经》的心得。在学习易经的过程中,他将自己的读书心得写了短短四十章,不足三千字,但是从宇宙万物的起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这里都有,可说是将形而上和形而下结合得极好。他以他的境界,出入于儒释道三教,把儒释道的智慧通过《易经》的读书心得凝结在一起。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然而他现存的哲
本书共计15篇,内容包括理学之原、理学源流派别、濂溪之学、康节之学、横渠之学、明道伊川之学、晦庵之学、象山之学、浙学、宋儒术数之学、阳明之学、王门诸子、有明诸儒等。
《近思录集说》十四卷,管赞程(18721952)著。该书对朱熹和吕祖谦编选的《近思录》进行解说。先引古今学人之论述,然后加以自己的注释和解说,以阐述其深邃的理学思想。每卷分若干章,章末总结大意。所引之人自西汉至民国,多达50余人,比清茅星来、江永所编的两种《近思录集注》征引更广,尤因增入近代学人(如夏震武、张绍价等)结
“四端七情”之辨是东亚儒学史上著名的哲学沦辩,能反映朝鲜朝朱子学特色。《四端七情之辨:朝鲜朝前期朱子学研究》以四端七情问题为理论线索,从比较哲学的视角探讨了“四七”之辨的产生、演变及其在东亚儒学史上的意义。在沦述过程中,还对与“四七”之辨有密切关联的“无极太极”之辨、“人心道心”之辨作了详细的阐发。此为朝鲜朝前期著名的
本书叙述了朱熹在武夷大地讲学论道的一生。内容包括:家住活水边、师从三先生、悠悠归儒路、立说寒泉坞、归来九曲溪、魂落望考亭、斯文建宁府。
《许文正公遗书十五种/历代全集丛刊》是对许衡集子的搜集、整理,一类是以往刊刻的全集,一类是过往丛书中已经全部汇集刊刻但未命名的全集,一类是编者据已刊散本汇编的个人全集。
本书为《性理大全》之类编本,大全原书七十卷,卷帙浩繁,本书精选原文,仍以太极图、西铭、道统、为学、读书法、历代、君道等字样标目,分为十卷。
本书为宋代学者叶士龙整理朱熹语录而成,为朱子学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朱子学为近世儒学之大宗,其生平著述甚繁而门人甚多,平素亦多讲论。朱子殁后,门人各出所记问学记录,当始以为从学有先后,造道有深浅,故所记不同无异同。此本为黄干弟子叶士龙所记,固渊源有自也。
国学经典。近思录,14卷。分道体、为学大要、格物穷理、改过迁善克己复礼、齐家之道、出处进退辞受之义、治国平天下之道、制度、处事之方、教学之道、改过及人心疵病辨、异端之学、圣贤气象,全面系统地体现出宋儒性命义理之学的思想体系,集中阐述儒家内圣外王修养实践功夫论。现以明本为底本整理出版。
《近思录》依朱熹、吕祖谦二人的理学思想体系编排,全面阐述了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实可谓囊括了北宋五子及朱吕一派学术的主体。《〈近思录〉文献丛考》为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严佐之、顾宏义主编,共收录17篇关于《近思录》的研究论文,深入探讨了《近思录》一书的后续《近思后录》《近思别录》《近思录补》《近思录传》《读近思录》《近思录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