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美人(578—597),隋文帝四子蜀王杨秀的妃妾,汴州人士,名、字不详。《董美人墓志》原石于咸丰三年(1853)毁于兵燹。拓本流传稀少。隋人书法,上承北魏书体,下开唐朝新风,是南北朝到唐之间的津梁,属隋代墓志中的上品佳作,堪称隋志小楷第一,开唐代钟绍京一路小楷之先河。其书法布局平正舒朗、整齐缜密,结字恭正严谨,笔法精
《张迁碑》又名《张迁表颂》,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是东汉晚期佚名书法家书丹,东汉碑刻家孙兴刻石而成的一件隶书书法作品。此碑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刻立,明代初年出土,现收藏于山东泰山岱庙碑廊。 《张迁碑》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12字,额字独呈扁形,书意在篆隶之间;碑阳正文15行,行42字;碑
《李思训碑》,又称《云麾将军碑》。李邕撰文并书。行书。唐开元八年(720)立碑于陕西蒲城县。此碑用笔瘦劲,方圆兼备,字体略呈斜势而不失庄严,奇险中更见其稳健。这种豪爽雄健之气是东晋二王以来的行书所没有表现出来的。铭文内容记述李思训生平事迹。此碑书法劲健,凛然有势。用笔清劲自然,瘦劲异常,结字取势纵长,奇宕流畅,其顿挫起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因曹全字景完,所以又名《曹景完碑》。《曹全碑》系东汉王敞等人为郃阳令曹全纪功颂德而立。此碑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碑阳20行,每行45字;碑阴题名33行,分5横列。书体为隶书,篆额久佚不存。全碑共1165字。碑高253厘米,横宽123厘米。此碑于明万历初在郃阳(今陕西合阳
颜真卿《臧怀恪碑》,亦称《唐故右武卫将军赠工部尚书上柱国上蔡县开国侯臧公神道碑铭》,颜真卿撰文并书,全碑通高三百三十七厘米,宽一百八十厘米,共二十八行,每行十四至六十八字不等。碑原在陕西三原县,一九八零年移置于西安碑林。 此碑无立石年月,《集古录》作“开元十二年”,叶奕苞《金石录补续跋》以为“广德元年十月”,朱关
石鼓文,因其刻于石鼓之上,故而称之为石鼓文。有阅石鼓的刻制年代,通常以唐兰的《石鼓文年代考》所载“刻立在秦献公时期(公元前三八四至公元前三六二》”为准。其内容为记述秦王游猎之事,也称“猎碣”。因被弃于陈仓田野,也称“陈仓十碣”。唐代初期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三时原。石鼓共十枚,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自唐代杜甫、韦
本书按书法学习书法循序渐进的逻辑排序,分为13个篇章:1.书法史迹篇,按朝代顺序编排,旨在让读者了解中国书法史的基本脉络。2.书法字体篇,按各种书体出现的时代先后编排,让读者了解各种书体的演变过程。3.书法点画篇,以楷书为主,让读者知道各种笔画的名称。4.书法笔法篇,以楷书为主,旨在告诉读者如何用笔。5.单字结体篇;以
碑帖是一座宝库,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哲学、风俗民情、文学艺术,可与史籍互相补证。民国间中华书局编辑、金属板印行的《历代碑帖大观》(四函五十册)具有碑帖整理里程碑的价值,无论从临摹还是碑帖史的整体研究,都非常有必要重新影印出版。因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历代碑帖大观》与本书无关,本次影印出版民国间中华书局《历
本书收录了无止境、行所无愧,知有不足、人,都说,我,很傻、德艺,双修、石,不能言,最,可人、临风,志清、傻吗堂、花开,见佛、低头,抬头、永爱嘉福、晞阳瑞雪晴等。
徐三庚刻印由浙派入手,力追秦汉,参学完白山人意趣,早年所作浑朴古厚,中年后流转妍美,线条疏密感极强,笔势飞动,时人誉为“吴带当风,姗姗尽致”,惜习气渐深。印款多隶楷,刀法猛利,有生辣遒劲之致。胡钁善治印,工刻竹,治印名声和吴昌硕相媲美,不相上下,虽苍老不及而秀雅过之,刻竹极精,所刻扇骨技艺亦不下于蔡照。本书收录2位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