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伯俊说三国》收文六十余篇,分别从解析人物形象、探秘故事情节、讲述背景知识、寻觅历史遗踪等角度娓娓漫谈。作者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融考证、评析、鉴赏于一炉,洞幽发微,以小见大,或辨伪匡误,或释疑解惑,兼具学术性、知识性与可读性。
本书对羌汉文学客观存在的密切关系进行系统全面的纵横梳理,分析先秦至近现代羌汉文学关系之历史发展脉络,分上、中、下三篇,选取重要作家的重要作品予以分析、评价。本书论述了营营青蝇、陇头流水、羌笛等重要文学意象的形成,元昊、秉常、乾顺等之书表文,以及《松游小唱》对近代诗歌创作大众化的推进等,展示了羌族文学的发展概貌,说
2020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由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承办的第十六届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本次会议以云视频会议的形式,吸引了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地七十余位专家学者。全会围绕作者和版本问题,思想内容研究,叙事艺术与小说批评
本书所选都是宋词中思想深刻、词句优美、境界高旷、流传广远的经典之作。每首词除了有详尽的注释之外,还有评析,提示了鉴赏的角度和层次,引导读者发挥自己活跃的神思,畅游于浩瀚的词的海洋。
本书所选唐诗都是思想深刻、词句优美、境界高旷、流传广远的经典之作。每首诗除了有详尽的注释之外,还附有赏析,提示了鉴赏唐诗的角度和层次,引导读者发挥自己活跃的神思,畅游于唐诗这片浩瀚的海洋。
本书对跨文化视域下的中西小说的审美思想、理论的演变轨迹等进行了梳理及比较分析,并且对跨文化视域下中西小说审美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本书主要内容有:跨文化视域下的中西方经典小说的审美,文化交际中的共性行为,文化交融行为,世界小说的共同发展规律,民间的文学交流,中西小说的思想异同和理论的演变轨迹等。全书从审美的角度,对跨文化视
本书稿收集了1000副嵌名对联,共约40万字。作者按联语,注释,延伸的格式予以撰述。其联中所嵌,多为当代人物。其注释,则追溯至其名的典出,使人知悉其名的起源和用意,颇有励志作用,也含慎终追远之意。具体排列是,按被嵌名者在姓氏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顺序排列,同一个字母开头在不同姓氏,按姓氏笔画有多到少在顺序排列,同一个姓氏在
赋是我国古代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有韵文体,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文学样式。本书根据功能与结构相统一的发生学原理,从辨析赋的原初意蕴及词义演变入手,论述了赋从行为方式到文体的发生过程及其言说功能的形成。然后以先秦两汉时期的赋体文学为中心,具体考察了赋的讽谏功能、美颂功能、怡情功能及言说效果。本书将文献考证与理论阐释相结
本书选取了历代(包含唐、两宋及宋以后)豪放词九十四首,包含了豪放派代表词人的经典名篇,尤其对宋代豪放词作了重点选录。所选作品题材内容广泛,词牌丰富,能够体现豪放派词作的基本特点:以诗为词,以文为词,善用典故,气象恢弘。
本书作者杨佳娴老师选取了张爱玲早年的作品,也就是张爱玲之所以成为张爱玲的那些经典之作,进入张爱玲的小说世界。这些小说文字华美,金句不断,深入战争时期都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与内在,看完之后令你思索婚姻、爱情跟生命的真谛……爱情与婚姻是照见人性的一面镜子,本书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中那些试图进入婚姻以及已进入婚姻、走出婚姻的男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