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南寺庙道观碑刻集成》的收录范围为佛寺、道观碑刻。佛寺包括佛教的寺、庙、堂、殿、庵等,道观包括道教的观、庙、殿、庵、洞、宫、阁等。二、《河南寺庙道观碑刻集成》的各册先按市、县、区排列,再依佛寺、道观分别排列。碑刻则依其年代先后顺序排列。三、《河南寺庙道官碑刻集成·洛阳卷二》的释文部分,以忠实于原文为原则,使用规范
城墙应该是起源于壕沟。人类虽然至今仍有单独的游牧或者游猎活动,但大部分情况下是倾向于群居和定居的。一个定居的集团(聚落、村落)会有防御的必要,为了防止野兽或者其他人类集团的侵袭,在聚落周围立起栅栏、开挖壕沟或者两者结合。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将开挖壕沟的泥堆叠起来,比壕沟更为有效更为牢固的墙(城)就慢慢出现了。当然是由简
《重庆抗战兵器工业遗址群研究》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所确立的抗战兵器工业遗址群为主,同时还对重庆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已申报和代申报的文物点中的兵器工业遗址作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同的保护措施和利用措施,即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本书收录东汉到民国间碑志九百余种,皆为近年新出土或以前出土未曾著录的墓志,极具文史及书法价值。每种墓志从墓志名称、首题、墓志尺寸、志盖文字及尺寸、卒葬年月及撰书镌者、出土时地等六个方面为读者提供精确的描述,使这些碑志文献真正起到“校史书之谬误、补典籍之缺失”的作用。
中国古文字导读:商周金文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著本套丛书,旨在通过该计划对抚河流域进行调查、勘探、发掘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等工作,建立抚河流域先秦遗址地理信息系统及考古资料数据库,并通过对数据库材料的考古学分析与研究,建立该流域详尽的编年序列。同时希望在此项工作成功的基础上,
孔子见老子和孔子以七岁的项橐为师是两个大家熟知的故事,在文献中流传不绝,也留存在汉墓的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本书旨在结合文献与图像,通过分析七十余幅孔子见老子画像,一窥汉儒和地方官员的内心世界。下编“画像石过眼录”,详细记述了作者近三十年对此类画像的田野考察经过,并特意多附同一画像的多种资料图片,希望能为读者呈现更多
编选自王世襄先生“锦灰堆”系列,上编“谈古论艺”涵盖家具、漆器、竹刻、铜炉、书画等门类,集考证、审美、分析、评价于一炉,既分享王世襄先生关于文物研究的丰厚知识,也领略这位大学问家的情怀和乐趣。下编“忆往说趣”则主要是散文回忆,集中于与前辈文化人、匠师手艺人的渊源和交游,以及他所挚爱的游艺和饮撰。全书大量珍贵彩色插图,图
本书为“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的胡俑卷,围绕“唐人胡俑与外来文化”专题,作者多年来深入考古现场和文物库房,考察各种浓缩世相的胡俑造型,拍摄了大量的精美图片,不仅有国内新发现的陶俑、唐三彩,还有流失国外博物馆收藏的珍品,印证胡俑是文明交汇的记忆符号与灵魂标本。书中汇集了作者部分研究成果,胡人眼睛、驾车胡夫、驼载穹庐、胡汉马
宿白先生在中国考古学界是位开创范式、建立体系的大家。这本《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收入宿先生三十九篇文章,是历史时期考古学的代表作品,呈现了宿白先生对这一历史阶段考古充分而缜密的思考。全书通过古城沿革发展、墓葬形制变化、寺院遗迹布局等多个角度,对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的典型考古素材进行了科学的整理——从“古今重叠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