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良渚考古的参与者、旁观者和传播者。她以记者的身份,戏剧场景式的描写方式,辛勤耕耘,讲述良渚的古与今。这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十年来写良渚、看良渚的故事和心得,记述了良渚考古一路走来的历程。
《我的第一本甲骨文启蒙书(全4册)》是趣味盎然的汉字知识读本,由知名漫画家蔡志忠绘制插图,图文并茂,适合小朋友阅读,也可以亲子共读。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源头,蕴含着从哲学到日常生活的智慧,不仅显现了中华民族的实践理性的光辉,因其一脉相承,续存至今,也为整个人类留存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本书便从古老而鲜活的甲骨文入手,以象
《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共三十卷,《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十六卷)》系第十六卷。此套书以英国国家图审馆收藏的全部汉文非佛教文献为资料来源,将这些数百年前或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写本,全部按号释录成通行的繁体字,并对原件的错误加以校理,尽可能地解决所涉及文书的定性、定名、定年等问题。每件文书释文后附有校记和一百年来学
作者将陕西有特色的秦兵马俑展览,置于国际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之下,以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探讨其受欢迎的深层次原因。同时,基于陕西文物出境展览35年的数据,全面分析陕西文物出境展览在地域分布、时间跨度、题材选择三个方面的特点与变化。用点、线、面结合的记述、分析与研究,总结文物出境展览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水头窑址位于闽南地区的漳州市云霄县,水头窑未见于历史文献记载,于20世纪50年代末文物普查时发现并登记,2017年8月,为了配合云平高速(云霄段)的基本建设,厦门大学考古专业联合漳州市文保所对水头窑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两宋时期的青瓷和青白瓷。本书即这次考古发掘的考古报告。
稀世珍宝《簪花仕女图》为什么几乎流失民间,又差一点毁于战火?神秘的青铜方壶既然源出一对,为何分藏两地且名字不同?它们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国宝虢季子白盘怎么会在太平天国的王府被用作马槽?每件国宝都有一个跌宕起伏、百转千回的身世;每件国宝的背后都有一段难以忘怀、感人至深的故事。《国宝迷踪Ⅲ》继续带您破除时空的限制,体会解
《敦煌艺术中的人与自然/敦煌艺术书系》的第一部分,是笔者三十多年来从事敦煌艺术研究过程中,所发现的敦煌艺术中的一些美学规律或特征。如敦煌壁画中的美的规定性、实用性和模仿性、敦煌壁画中的于对称中求不对称、节奏感与韵律、夸张变形等美学特征,以及佛教石窟雕塑艺术的视觉审美心理等。笔者以敦煌艺术的具体图像为研究对象,认为具象美
本书是敦煌历史溯源及其文化发展的普及读物,以绘本的形式概括了敦煌自建成以来1653年的历史发展。著名的敦煌学专家用心写就,特别突出对敦煌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做出重要贡献的人们。读者从中可以轻松地了解到敦煌的文化及其历史,本书简单易读。适合青少年培养热爱中国文化的情怀,树立文化自信。
金属是文明产生的主要标志之一,本套丛书是研究黄河文明历史变迁的学术性著作,所以黄河流域青铜文化的研究是本套丛书的一个重要成果。本书主要写黄河流域青铜的产生,以及青铜文化在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地区青铜文化的区别。
本书内容涉及不同类别陶器和瓷器的基本概念、制备工艺技术与方法、特征与区别,以及鉴定测试与分析研究方法等,并对各个历史时期代表性的著名窑口和典型制品作了概要性的介绍,试图以100个问答的形式,重点从科学技术的角度通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中国古陶瓷,以适用广大古陶瓷爱好者、收藏者和本专业的学生与青少年,对中国古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