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的整体视野中,选取明代曲论中的叙事观作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梳理散见于明代曲论的各类理论形态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情节问题、人物问题,以及审美鉴赏问题,深入探讨明代曲论叙事观的构建、演变以及发展脉络,旨在还原并揭示曲家、曲论之间复杂的承继与突破关系,重新审视明代曲论叙事观在中国古代叙事理论史中的地位
本书以新世纪乡土文学为研究对象.对社会转型中的农民现代体验进行探讨.深入新世纪以来农民的情感世界与文化症候,提炼出怨羡焦虑浮躁疾病四种宏观现代心理体验,分析农民土地意混、性观念人际关系、宗教信仰和乡村社会的昆主意识法制观念、知讽观念消费观念等呈现新世纪以来农民剧烈的文化心理冲突,格媲变和乡村秩序变革,视野宏阔全书始终贯
严家炎先生于1995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首开金庸小说研究专题课,并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金庸研究文章,对金庸及其作品进入文学史起到了重要作用。本书即根据该专题课讲稿及相关文章整理而成。
严家炎先生在做了大量史料钩沉工作的基础上,总结现代文学史上自然形成的小说家群落,开创新时期以来中国现代小说的流派史研究格局。书中首次发掘了曾被历史湮没的新感觉派、七月派和京派等小说流派,引发后来相关流派的研究热潮。1992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全国优秀奖,2008年获改革开放三十年北京大学人文社会
本论文集是作者多年来有关汉代诗歌研究的总结。作者主张从历史变迁的角度认识文学的发展,认为汉代诗歌是中国上古诗歌的结束,中古诗歌的开端。其变化源自于从先秦到汉代的巨大社会变革,中国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从秦代建立,但是真正的稳固和定型是从汉代开始,其背后则体现了深刻的经济文化变革。从汉代开始,中国文人阶层正式形成,也产生了新
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文献曾经震撼了世界,其卷轴里有一些写卷是当时讲唱文学的话本,当代研究文学史的学者称之为变文。这类讲唱的话本,按照内容题材区分,大致可分为讲经与讲史两种前者宣演佛经及佛家故事,后者演述我国历史传说人物事迹。这些变文,生动感人,是讲唱文学的鼻祖,也是近千年来中国俗文学的根。
两宋时代的词,活跃于雅俗文化之间,流播于宴席歌楼,并成为士大夫抒情感怀的表达体式。它既是女性幽怨婉转的低吟,又是文人飘逸高雅的酬唱,更可以承载志士壮怀激烈的高歌。悲欢离合与入骨相思,四时节序与登临揽胜,汴京繁盛与西湖美景,逸怀浩气与忠愤苦闷,构成宋词的多元层面。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精华之一的宋词,凝固着经典化的审美、情感与
“中国民间文学概论”是学习民间文学基本理论并鉴赏民间文学代表作品的一门课程。本教材的特点可概括为“三个结合”:第一,理论与作品相结合。本教材既讲述民间文学理论,也选录和分析民间文学作品。第二,古代与现代相结合。民间文学的理论与作品主要是现代的,但本教材也讲述中国古代民间文学史,收录古代经典作品。第三,理论、文本与现实相
诗人子川(原扬子江诗刊主编),也是文学批评家,他近年写了关于著名作家范小青的小说的评论十来篇,主要是短篇,也有两个长篇,我们还在做一个关于小说和文学的较长的对话访谈。汇集出这样一本书,七个短篇两个长篇段落,每篇配一个评论文章,再有一个总的访谈。这样的书目前很少,几乎没见过,既可以纯粹地阅读,又有研究性,带有学术性。对于
本书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少儿读物,本书在“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篇目”中选取了29首描绘自然景物的古诗词,用唯美的古风漫画描绘古诗词的意境;通过多格漫画,结合幽默诙谐的语言,描绘祖国大好河山;同时,在每首古诗中选取1个汉字,图解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到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解析汉字的本义。对于国学启蒙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古诗词离他们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