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对汉隶涉猎甚广,曾先后临书的有《石门颂》、《樊敏碑》、《三公山神碑》、《刘熊碑》、《封龙山碑》、《武荣碑》等等。他还大量钩摹汉碑刻石,双钩汉碑十种便是例证。他四十岁书写的此书已入汉人之室,有方家评说,其巧妙的章法布局,令书作恢弘堂皇。隶魏相参,展现出书家的独特风采。此作每条纵约一百二十厘米,横约四十三厘米。本系列
清代光绪四年,赵之谦为在江西任职的李文敏篆书《群书治要·三略》,冀望其为官一任,造福于一方。李文敏,字少俯,又字捷峰,陕西西乡人,时年擢升江西巡抚。这件篆书八屏,气度恢弘。每屏纵一百七十四点四厘米,横四十三厘米,八屏总计篆字三百零六个,字高近半尺。赵氏五十岁书写的这件精品力作,可谓人书俱老,亦是其晚年代表作。本系列图书
中华民国时期,上海艺苑珍赏社曾用珂罗版工艺出版过一本《元赵文敏临圣教序真迹》。而今,此书已十分罕见。二〇二一年,编者在上海一次拍卖会上见到一本。有朋友认为,此作并非赵氏书写。编者以为,此作虽非赵氏书写,但毕竟是有一定水平的临本。因此,将其竞拍到手。编者参照有关资料,将其彩印推出,谨供读者鉴赏。本套丛书,书法作品均辅以释
南朝梁代著名文学家昊均以书信形式,创作出一篇《与朱元思书》。此文仅用一百四十余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美丽风光,被后人称誉为写景的精品美文。深受此文感染的书家吴让之,以其擅长的篆书形式,书写出全文。有方家评说,昊让之篆书深得邓石如神髓,其形体修长秀美,婀娜多姿,十分秀丽。据传,这件文章优美、书法精湛的珍迹藏于日
清代咸丰乙卯(一八五五)年仲春,著名书家吴让之篆书十二首唐、宋诗。其中唐诗十一首,宋诗一首。这十二首诗作分别是诗人郭向的《途中口号》、王勃的《寒夜思友三首之一、之三》、王维的《白石滩》、钱起的《江行无题百首之五》、贾岛的《剑客》、顾况的《小孤山》、李涉的《遇湖州妓宋态宜二首之一》、李德裕的《长安秋夜》、白居易的《王子晋
宋武帝刘裕,是历史上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开国皇帝。他称帝后,励精图治,整顿吏治,减轻赋税,振兴教育,倡导读书学习之风。他颁发的与臧焘敕,便是其整顿时弊,加强教化,崇尚尊师求学的例证。清代著名书家昊让之曾篆书这篇敕文。一九三七年,日本国三省堂的《书苑》杂志第一卷一号至九号分别连载过何蝉巢氏收藏的这件书作,且是彩色印刷。迄今,
中华民国时期,上海有正书局曾出版过许多碑帖,其中有一本刘鹗收藏的宋拓《集字圣教序》。此本后有董其昌、王铎、刘铁云三人题跋。董其昌称道:“此本纸墨奕奕,神采焕发,宋拓中致佳,临池家宝之。”明朝崇祯十三年,受命为南京礼部尚书的王铎,在即将离开北京赴任时,在拓本后题款,称赞此本:“兹帖宋拓之精者,他刻皆执珪趋拜于其下。”这一
沈尹默(1883—1971),是一位中国现代史上载入史册的划时代的书法宗师。微距下的沈尹默系列之十四《沈尹默手稿集萃》,包括了《祖国颂》《难忘胜利年》《二十四韻》和金通尹先生《山谷為張熙載書》等等,内容均为其小字行书精品,均书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沈尹默(1883—1971),是我国当代书法宗师。“微距下的沈尹默系列”之十三《沈尹默笔录集萃》,其中有录《抗美援朝联合宣言》,高25.1厘米、宽96厘米、录《**领袖毛泽东》,高25.3厘米、宽95厘米、录《必须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内容,均为沈尹默于1950年前后用小行书抄录的时事要闻,书体融黄庭坚与
郭忠恕存世作品极少,《三体阴符经》是其代表作。此碑用笔古朴圆通,安详典雅,含蓄劲挺。在继承李阳冰的用笔之外,结构更加舒展,笔势方向清晰可见。空间流动、腾挪及其整体感,兼融玉箸篆和古文篆书的意趣,嬗变成具有郭忠恕特点的篆书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