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往事》精选北大70、80、90年代富有才华与个性的师生关于北大生活的精彩文章49篇,通过对幽微往事的追寻,试图探索北大人丰饶鲜活的内心图谱。 本书曾于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之际推出首版,大受欢迎,洛阳纸贵,被誉为民间书写北大故事的代表性作品。此后一版再版。此次再版,以2008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北大往事(珍藏版
作者曾写过一本《里面的故事》,记叙了在文革期间入狱的种种经历和见闻。这本《外面的世界》,从里面出来(出狱)写起:高考入学、出国访学、进京办刊、北漂打工······一直写到还乡养老。四十年的岁月,换了几个场景,记下若干片断。并不连贯的书写
该稿是一本纪实文学文章结集。作者夏堃堡是一名资深环境外交官,长期从事环境外交和环保领域国际合作工作。他通过自己工作的亲身经历,对联合国机构,尤其对环境署以及它们的决策方法和程序作了介绍,还讲述了与多位联合国高官、中国驻外大使,以及同事和朋友的合作和友谊。
本书主要收录梧州学院典型的师生事迹,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人物通讯专辑。如爱岗敬业、潜心教学育人的梧州好老师陆科达,身残志坚坐轮椅走上科研路的郑明博士,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提高学习氛围的吴军,敢于见义勇为、入选中国好人榜谢思敏,坚持四年如一日帮扶残疾同学完成学业的舍友帮扶团,刻苦学习、勇于争先的全国、全区各
《四院·沙滩·未名湖(修订本)》属于为北大120周年校庆策划的丛书。收入乐黛云教授三十余篇散文,涉及1948年起在北大生活、读书、求学、治学的经历,以及对众多师友的回忆。作者在北大的生活跨越了多个历史时期:有解放前老北大四院与沙滩的激情革命,有未名湖畔五六十年代改变命运的“斗争”,有80年代从北大远游的求学与访问,作者
中国第四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认真贯彻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维和峰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大国担当”的高度责任感,遵循“三个第yi”建队原则,克服分驻三地等诸多困难,成功换防首都蒙罗维亚,建成了功能齐全的规范化标准营区;圆满完成外交部定点驻守警卫、武装巡逻、要人警卫等各类勤务,维护了利比里亚社会稳定,捍卫了和平成果,得
萧红是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被鲁迅认为是当时中国*有前途的女作家,短短十年的文学生涯,创作出《呼兰河传》《生死场》等不朽名作,她的成就和价值至今仍被低估。 萧红是*早的文艺女青年,为追求自由和爱情从地主家庭出走,一生颠沛流离,年仅三十岁就在乱世硝烟中红颜早逝,留下身后无数恩怨情仇的谜团。 本书采用全新的传记写法,或是叙述
每个台湾人寻找祖国的经历,都是一首千万行的叙事诗。 台湾作家蓝博洲,三十余年埋首于台湾民众史研究,在封尘的机密档案中、在各地的采访中,打捞被湮没的历史与被遗忘的人。 在《寻找祖国三千里》中,有不惜放弃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部学业,只身穿越朝鲜半岛,过鸭绿江,潜入东北、华北沦陷区,*后终于抵达重庆的吴思汉;有独自一人从上海,经
鲤鱼洲位于江西鄱阳湖畔,从1969年到1971年,这里是北大、清华两所高校的“五七干校”所在地。《鲤鱼洲纪事》为北大中文系师生、工农兵学员、家属子女对当时干校生活的回忆诗文结集。全书分三辑:一辑收录林焘和陈贻焮两位已经故去的老先生的诗文,并配以师友回忆;第二辑15篇文章出自当年在鲤鱼洲的“五七战士”之手;第三辑5篇文章
《筒子楼的故事》汇集了北大中文系二十余位教师及家属回忆在北大筒子楼工作生活经历的文章。筒子楼是20世纪在中国高校中相当普遍的教工宿舍,营造出特定时期的文化生态,其居住条件构成了书中诸多学者感悟人生的重要对象,成为他们塑造文化风格的影响因素。书中几代学人记述了艰苦的求学治学经历,感人的师友交往,苦中取乐生活场景,读来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