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沙枣为试材,采用盆栽培养方法,对丛枝菌根真菌-异形根孢囊霉提高沙枣耐盐的生理及分子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从植物的抗逆生理指标及蛋白质学角度,解析了菌根化沙枣苗木的耐盐胁迫机制,研究成果为利用丛枝菌根真菌与耐盐植物联合修复盐渍土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盐渍土在我国分布广泛,青海是我国第三大盐渍土分布地区。盐渍土是盐土和碱土以及各种盐化、碱化土壤的总称,在工程中一般指地表下1.0m深的土层内易溶盐平均含量大于0.3%的土。盐渍土成因类型主要有现代盐渍土、残余盐渍土和潜在盐渍土。影响盐渍土形成的因素也多种多样,包括气候因素、地形及地貌因素、岩土母质、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20世纪50年代以来,淤地坝一直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工程措施。2000年以来,在黄河来沙量锐减的背景下,淤地坝的减沙作用备受关注。本书广泛采集了黄河潼关以上黄土高原各市、县在不同时期完成的淤地坝普查数据,基本摸清了该区淤地坝的数量、位置、建成时间、库容和现状淤积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基本阐明了黄土
《引黄灌区滴灌农田水盐调控技术与模式》以河套灌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干旱盐渍化灌区水土资源利用现状和面临的形势,研究不同水质条件下滴灌灌溉制度与土壤水肥热盐调控技术,探求地下水膜下滴灌典型作物需水规律及水盐调控技术,揭示地下水滴灌-引黄补灌灌溉模式下地下水水位水质、土壤水肥热盐及作物响应规律,提出引黄灌区滴灌农田水肥热盐高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土壤母质与成土因素、土壤肥力的物质组成、土壤的基本性质、土壤养分状况、土壤形成与分类、土壤分布规律与中国土壤分布、中国土壤类型及土壤资源利用与管理。附录包含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土壤形态要素的观察及土壤剖面的观察等土壤学基本技能知识。
《中国土系志·山西卷》论述了山西省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等各种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成土过程及产生的诊断层、诊断特性和主要土壤类型,详细描述了山西省101个土系的分布与环境条件、土系特征、代表性单个土体的剖面形态特性和理化性质、与其他土系的区别、土系的合理利用等。本书以**的定量化的数据全面系统地展现了山
《中国土系志·贵州卷》分上、下两篇。上篇简要介绍贵州省土壤的成土因素、主要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分类研究的历史及主要土壤类型的诊断依据与标准;介绍土族和土系的鉴定与划分的方法及土系记录的规范。下篇从各土系的高级分类单元归属、分布与环境条件、土系特征与变幅、对比土系、利用性能综述、参比土种及代表性单个土体等方面,对贵州省新建
《耕地质量提升与土壤改良技术》以近年来浙江省衢州市的耕地质量建设为背景,较全面地反映浙西丘陵地区耕地质量的特点。《耕地质量提升与土壤改良技术》首章对衢州市耕地质量建设做了概述,介绍了所辖6个县(市、区)的耕地质量等级情况,论述了衢州土壤肥力状况。第二章详细地介绍了耕地质量提升与土壤改良的各类技术、方法和一些注意事项,内
本书结合国内外研究溶磷微生物的进展,利用在山西石灰性土壤上筛选的高效溶磷细菌和溶磷真菌为试验菌株,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溶磷细菌对复垦土壤有效磷、各形态无机磷含量、磷吸附特性、磷素流失风险、油菜产量等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溶磷真菌及组合真菌对复垦土壤磷素指标的影响,以期评价溶磷微生物对提高复垦土壤磷素有效性及促进作物生长的
本书以土壤腐殖质作为研究对象,评估土壤原位固相腐殖质的电子转移能力,明确影响土壤原位固相腐殖质电子转移能力的关键性因素,揭示土壤腐殖质在生物地球化学的氧化还原过程中作为胞外电子穿梭体的持续能力,阐明土壤腐殖质电子转移能力对气候变暖和土地利用的响应机制,为研究土壤污染物的转化与积累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而且在土壤污染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