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描述了20世纪上半期美国公众的中国形象及其成因。作者认为,这一时期美国的中国形象是基于传教士激情,由卢斯媒体误导、赛珍珠小说强化,再由宋美龄推向高潮的不符合中国实际的形象,是美国人按自己的理念创造出来的,实际上反映了美国人的希望和梦想,其背后是美国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不过这种中国幻象在当时对中国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非友谊源远流长,非洲国家和民众对中国有普遍良好的形象认识。在中国成长为世界大国的进程中,非洲大陆是中国树立自身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舞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相关机构开始关注非洲民众对中国形象的认识:历史上非洲人是如何认识中国的?今天的非洲人和非洲媒体又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当今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而中国又应如何有效提升国
西欧对中国的态度为什么时好时坏,令人难以把握?这种态度的变动不居不只是国际关系中的利益问题在作祟,而且还有文化心理的原因。是西欧对中国的文化想象左右着西欧对中国的态度。西欧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是西欧人对“中国”的想象。西欧中国形象的根扎在西欧文化精神之中。西欧人想象中国的机制是以西欧文化中异邦原型的重写为核心的表意实践。探
俄罗斯的中国形象出现了三种套话:“哲人之邦”、“衰朽之邦”、“兄弟之邦”。“哲人之邦”的形象类型出现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西欧启蒙思想中美化、乌托邦化的中国形象进入俄罗斯。现代俄罗斯的中国形象多受西方的影响。19世纪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文化中的中国形象,同样在俄罗斯思想界获得反响。俄罗斯文化界,不管是西欧派还是斯拉夫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建设过程中,在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以*民族理论为基础,以邓小平民族理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民族理论以及以*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民族理论为主干的科学理论体系。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一直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崇高力量。一个时代现实的民族精神特征,是这个时代中生活的人民的重要精神生态。在当代,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状态如何呢?本书以实证调查方法及大样本抽样获取的资料,从8个方面首次报告了中国公众在现实的生活中所展现的民族精神状态,并分别比较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本书从比较研究的视野考察了世界其他优秀民族的民族精神,对培育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德意志民族严谨理性,坚毅刚强而又极其自信:以浪漫主义情怀著称的法兰西民族也深蕴革命精神与批判气质:英格兰民族既有追求财富、开拓创新的工业精神,但还表现出保守色彩:俄罗斯民族深沉忧郁而极具宗教的超
本书研究、探讨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对策。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施背景,主要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等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出的新要求;第二部分,社会不同领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制度和机制保障研究,主要研究教育、文化、法律、传媒、思想
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毕竟是一个自西方传来的学科,在中国发展历史较短,几十年来又多次受政治运动的干扰,所以与我国一些传统的老学科相比,中国的民族学无论在专业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方面,都是一个比较年轻、比较薄弱的学科。因此,今后本学科的重点是加强民族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建设。为此,我们认为需要长期坚持两个方面的工作:
《民族识别与民族研究文集》全书内容共分5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关于民族问题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研究,重点在于通过具体的民族识别调查研究,突出民族识别理论如何应用到中国的民族实践中去,使马列主义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辩证地相结合,归根结底,即马列主义中国化;第二部分为关于台湾历史与台湾高山族的研究,以大量的历史事实论证:台湾自古属中